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劳动力供给弹性视角分析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从1978年到2003年25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三个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为:第一产业从70.5%降低至49.1%,第二产业从17.3%提升至21.6%,第三产业则从12.2%提升至29.3%。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也比不上某些开发中国家。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上仅次于缅甸的62.7%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国家。另外,从就业人口提升来看,2003年的总就业人口有7亿4432万人,比1978年的3亿4280万人增加4亿152万人。第一产业增加8228万人占总就业人口增加量的24%,第二产业增加9132万人占26.6%,第三产业增加1…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趋势从1978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变动呈现这样一种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按一般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分类理论,我国的就业人口已经进入发展型阶段(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25%,第一产业在50%以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各个产业及其就业结构可能呈现这样的趋势。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就业人数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前,浙江省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本文选取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下降,导致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仍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但该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逐步缩小;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但产值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慕慧娟  崔光莲 《商业时代》2015,(11):135-137
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产业-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中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存在负相关。文章采用就业弹性、扩张性就业弹性以及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发现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是失衡的。新疆第一、第三产业呈收缩的趋势,导致第一产业存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但吸纳能力有限;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5.
据国家统计局等八部委1999年的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8年中央提出了“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之后,城镇居民就业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国有职工比重逐年下降。199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为20678万人,比1978年增长12倍,其中国有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438%,集体企业就业人口比重相应地由215%下降到95%,城镇个体劳动者就业比重相应地由02%增加到109%,另外还有128%的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就业人口。2以家庭为主体的个体经营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有经济单位中,第一、第二产业职工减少,第三产业职工增加,第三产业职工总数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六月底,全国国有单位职工中,第一、第二产业有508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22.6万人;第三产业有5496.4万人,比一、二产业多416.4万人,比去年同期加49.7万人.国有经济单位中第三产业职工占全部职工比重已从去年同期的49.8%提高到2.2%个百分点。国有经济单位三产职工总数首次超过一、二产业  相似文献   

7.
城市现代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江帆 《消费经济》2002,18(6):43-46
一、第三产业高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比重迅速增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横向看,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比重就越高.目前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30%~40%,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0%,高收入国家约为60%~70%.从纵向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870年仅为23.7%,1950年为38.7%,1960年40.3%,1970年50.7%,1976年增大到55.6%.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推动着第三产业的新发展.从1978年到1999年,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由23.7%增加到33.0%,就业比重由12.1%增加到26.9%.  相似文献   

8.
从三次产业变动情况、劳动力分布情况、产业部门贡献率三个方面对湘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在2004、2007和2011年出现增长高峰;湘西州第二产业增长率波动幅度最大,且2013年出现负增长;第三产业增长率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湘西地区整体高于全国,湘西地区中邵阳市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全国整体高于湘西地区,湘西地区中邵阳市占比最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全国整体高于湘西地区,湘西地区内怀化市异军突起;邵阳市第一产业产值增量占比波动幅度较大;张家界第二产业产值增量占比较低;张家界第三产业产值增量占比大,同时,2013年湘西自治州占比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9.
《商》2015,(2):264-265
文章通过对南京市1986年至2011年的经济数据及就业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南京市的经济增长与其就业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第三产业是未来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南京市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投资方向等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与就业同步发展;南京市的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1980-2011年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第二产业增长更快的条件下出现了大幅提升的怪异现象,其谜底在于中国官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是按照不变价计算的,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是按照当年价计算的.重构定量分解模型,测量和解释中国1980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演进的各动力因素贡献,结果表明,在1980-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中,首要因素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较快上升,其次是第三产业价格涨幅在三大产业中显著领先,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在三大产业中明显落后则较大地阻碍着其增加值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度膨胀、内部就业结构错配是其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显著落后的关键致因.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和评价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本文运用就业弹性理论,对辽宁省总的就业弹性和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符合奥肯定律,但拉动效应不大;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最强;第二产业仍然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崔新生 《商业时代》2005,(36):68-68,70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就业比重两方面看,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水平偏低,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因此,对第三产业的及时调整是广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增速达8.1%,也快于第二产业的7.3%和第一产业的4.1%。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回顾近10年来,第二产业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而第三产业只有在2006年和2007年增幅超过  相似文献   

14.
一、总体结构定位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变动预测分析,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定位为: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处于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20、2%降至14%左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一定上升,由1998年的47.3%上升至50%左右,第三产业由1998年的32.5%上升至36%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通过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用广东省1996年到2006年经济增长、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和税收收入的数据,通过变换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不同产业税收收入份额的变化对资本与劳动力产出弹性的影响模型。得出广东省在现有税收制度下,第三产业税收份额的增加会增加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而减少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第二产业税收份额则对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有很大影响,对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影响不明显的结论。因此广东省应该着重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税收比重,从而引导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投向。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业的预测综合有关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2亿—1.5亿绝对剩余劳动力,另外还有约2.3亿处于半闲置状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跨省流动人口4242万人中主要是农村的务工经商人员,达3200万人,占跨省流动人口的75.4%。“十一五“时期,这种流动的规模将呈扩大趋势。再据2004年江苏省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对全省3.72万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和1251个乡镇、涉农街道全面调查资料表明,2004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全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8.38万人。到2004年12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达到1478.38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665万人的55.46%。与2003年相比,比重提高了3.35个百分点,转移人数增加98.38万人,增长7.1%。其中苏南增加15.83万人,转移比重70.85%,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苏中增加27.98万人,转移比重58.71%,较上年提高3.96个百分点;苏北增加54.57万人,转移比重44.65%,较上年提高3.8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就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有效拉动了就业。但与内地工业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产业规模和层次仍然偏低。因此,新疆应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发展工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空间;发挥地缘优势,促进劳动力境外输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8.
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的变化不大.但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并且三次产业的协同性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阻碍二者协同变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本占用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生等服务业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以及建筑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这些产业中,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比大型企业多。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 .4 % ,约占全球1/5强;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劳动力成本低,已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经几十年发展,首都经济形成了特有的“321”结构。2004年首都地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528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60.0%,第二产业占37.6%,第一产业占2.4%。按产业部门分类,比重居前八位的产业分别是:工业占30.1%,金融业占14.0%,建筑业占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