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侯玉 《江南论坛》2010,(12):59-61
薛福成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以外交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御外侮、收利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以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做出了自己可贵的探索和努力,但由于受历史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其外交思想也有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2.
薛福成(1838—1894年),江苏无锡人。他的一生虽则是短暂的,但在中国外交史上、近代思想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兹就薛福成社会改革的思想与实践——改革理论、改革方案、改革目的等三个方面,述论如下。 一、历史发展观与社会进化观 薛福成的社会改革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发展观与社会进化观的基础之上的。这是薛福成改革的理论基础或曰  相似文献   

3.
侯玉 《江南论坛》2011,(12):56-58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是在甲午战争前由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成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薛福成喊出了一系列时代强音,其中对于人才问题,他提出了变革科举、提拔洞达洋务的才杰之士、学习西方文化、发展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反对全盘西化的人才培养的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4.
薛福成出生在无锡。他的足迹从家乡无锡走向世界,是我国一位开拓性人物。他源于洋务派又高于洋务派。洋务派只学西方物质文明,薛福成却注意吸收西方的精神文明。薛福成虽然生活在外患频仍、国弱民贫的近代社会,但他并未为之消沉。而是怀着一股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顽强地探索着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改变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的救国方案,并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不少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历史功绩。薛福成是沿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道路开拓前进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5.
《江南论坛》2009,(5):I0008-I0008
学校位于太湖之滨,东毗东林书院,西邻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南面无锡学宫旧址。学校前身系无锡竞志女学,是无锡教育史上最早的中学,1905年由无锡教育家侯鸿鉴出资兴办。国学大师钱基博、国画大师钱松品等名师曾在此执教,二十世纪著名女作家菡于、中科院院士王补宣、著名国画家方召麟等大批贤达都在此负笈求学。  相似文献   

6.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许多领域频频打出科技外交牌,如能源外交、环境外交、气候外交、卫生外交等。自克林顿政府执政后期,包括国务聊在内的美国政府高官在许多场合不断发表有关科技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话,不断强调在当今正在被技术深刻变革的社会中,科学对外交至关重要。2000年5月,美国国务院进而公布了三份重要文件:《国务院全体职员备忘录》及其附件《科学和外交:加强面向21世纪的外交工作》,以及《科学和外交政策:国务院的作用》。这三份文件系统全面反映了美国国务院对科技在外交以及外交政策制订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概述 科技在美国整体对外政策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美国在许多领域频频打出科技外交牌,如能源外交、环境外交、气候外交、卫生外交等。科技已经成为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研究科技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美国国务院于1998年4月委托美国科学院下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做了一项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中科技作用的综合研究,同时不断加强与美国政府内部科技部门以及整个科技界的对话与合作。1999年下半年以来,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在各种场合发表题为“科技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不断强调“在当今不断…  相似文献   

8.
薛福成作为清廷的重要使臣.多年从事外交事务.因而他关于财政问题的论述,较多涉及对外关系.较多地从讨论对外约章、对外谈判.以及处理对外事务的角度提出问题,加以阐发。这构成他财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扣开了自由贸易的大门。然而迎接我们的却是提高关税和设置非关税壁垒的行为,以及愈演愈烈的“反倾销”。特别是针对中国设计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非市场经济和纺织品特殊保护已经成为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三只拦路虎。面对它们,中国应采取适当的商务外交策略,商务部是整个策略实施的基本主体。商务外交是指国家间协调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的外交行为或外交过程。商务外交定义包含这样的含义:(1)商务外交的基本主体是政府,尤其特指商务部;(2)商务外交的行为属性不是商务行为,而是外交行为;(5)主体行为的内容是国际商务,包括处理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非市场经济和纺织品特殊保护等具体问题;(4)行为的方式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最有利的外部条件。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认真总结中国外交30年来的新理念,回顾中日对外战略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