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迪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186-186
作为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扮演着传统金融体系拓展者的角色.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一轮“互联网金融热潮”.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新兴金融模式,也还存在政府缺乏全面监管、行业缺乏有效自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特点提出构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两大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从而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全面、精细的监管服务.  相似文献   

2.
李健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292-292
传统金融结合互联网形成的新兴领域便是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金融行业可以称其为互联网金融.近些年来,伴随着不断发展普及的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促使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概述,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足不断地暴露出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生了质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态,大数据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完善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基于此,本研究在概述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旨在促使人们更好地将大数据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中,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以技术输出为核心,快速改变着我国金融服务形态,极大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在大力倡导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我国区域金融的结构也在优化调整。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作为切入点,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地区间差异,进而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区域金融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是指依靠网络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各种经济活动,包括资金融通,在线付款等。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监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出现了许多关于互联网的热门话题.2013年,互联网金融这一词语一举成为当年的最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传统金融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冲击了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还对高校金融教育产生了一定的震动.在取代部分传统金融的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促进了金融市场与企业的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所以,高校金融教育必须对此等现象作出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那么,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本文将以蚌埠市为例,根据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背景,针对蚌埠市的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蚌埠市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蚌埠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抓住契机,弥补蚌埠市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此推动蚌埠市互联网金融在新常态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目前我国的商业模式在不断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雏形。互联网技术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金融模式发展、转变,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这种转变感触颇深。综上所述,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很好地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进行了融合,在全球以指数般速度发展,不仅对已有的金融业态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还独立发展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与银行、证券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本文在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本质的基础上,研究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剖析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不断渗透、融合,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界的热点,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于2014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然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其高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为公众的投资和借贷提供了很多便利,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从法规的角度分析来看,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了用户的服务体验。文章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就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完善互联网金融运营的法制环境,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改革,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中,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实现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在出现后便实现了迅猛发展,当前已经成为主流金融模式。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着众多差异,包括经营方式、载体、特征等各个方面,而本文将从金融营销视角对两种金融模式展开对比分析。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营销进行了阐述,将此作为开展对比研究的基础;其次,对传统金融营销与互联网金融营销在思维性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2):194-195
作为新兴的一种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高潮迭起,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广受关注。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研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概念界定及其特征分析,介绍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金融特点的中国模式成为金融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建立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也要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金融创新,解决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钰 《商业时代》2015,(11):97-98
旅游企业作为一种新兴战略服务企业在快速发展同时,面临日益严峻的融资瓶颈问题。本文在深度探讨互联网金融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旅游企业融资路径拓展重要组成部分,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与旅游企业融资路径内在契合性,实现方式,并站在战略高度,探索互联网金融与旅游企业发展共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0)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倒逼着银行业走上金融创新的道路。本文主要研究以商业银行作为我国传统银行业典例,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受到的冲击,以及分析其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内在的优势与弊端并提出了改革建议。传统银行业未来出路就是顺应互联网金融趋势,在时代的逆流中寻找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正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对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实施融合而实现的一种新金融体系。在当前条件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发展的格局,所以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实事求是,积极应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情况。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参与者遵循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点与本质,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工具,将多种功能组合,例如更好的协作,更低的中间成本和更轻松的操作,使得传统的金融服务更加透明,更具参与性。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及其本质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对互联网金融中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预测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模式,P2P互联网金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P2P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满足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监管法规,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英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