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提出了"抓城、强工、带农"的统筹发展方针,现就"强工"谈几点思考:思考之一:"强工"在"抓城、强工、带农"中的定位和作用。"抓城、强工、带农"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其实质就是城乡一体化在垦区的具体创新形式。"抓城"是打造发展的平台,"强工"是平台的支撑,"带农"是平台的基础。"强工"不仅是上项目建企业以及单纯的工业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垦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要突出"强工"中轴作用和带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谈九三分局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垦情出发,作出了加快推进垦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结合九三农垦分局  相似文献   

3.
<正>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三农"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局面,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必将惠及"三渔"(渔业、渔区、渔民),渔民增收问题是"三渔"问题的核心,"三渔"作为"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当前中国矿产资源开发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源在于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并提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着力解决"由谁补偿"、"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3个基本问题。即实行"新旧账"分治,明确矿山环境恢复补偿主体以及责权利,多渠道筹集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以重置成本为依据确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标准,因地制宜地确定征收办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招标、监管和效益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各地在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工作上努力营造良好的议事氛围,重视解决实际议事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在许多地方还是没有解决好。  相似文献   

7.
<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必然选择。为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提出要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的统筹发展方针,加快构建垦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友谊农场是黑龙江垦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农场,加快构建城乡一体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论述确立了未来我国城镇发展新模式,指明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广东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韶关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现状,在分析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产品发展类型、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三高投入"与"三高效益"紧密结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草鱼“新三病”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草鱼的"新三病"是相对于旧三病而言的。传统的草鱼"三病"是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新高效鱼药在生产中的应用,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过去草鱼"三病"的问题。由于养殖环境的不断恶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推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前期改革的实施情况和成效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托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课题的调查情况,以福建省永安市为研究对象,从林地经营的投入、产出,林地的流转,林改的满意度和政策需求等方面,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研究结果发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了林农的林业生产收入,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同时也导致林业投入的增加,林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加强。最后指出提高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2.
林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林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伊春林区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桃山、乌马河等林业局进行试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进行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对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分析其取得的成果,并针对其改革的不足,提出建立森林保险保障体系,实施政府对林地产品的规划,并建立健全与林权改革相配套的中介组织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林改对福建林业的科技供求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结合专家问卷调查,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福建省新一轮林改中的林业科技供给现状;其次,指出了林业科技供给现存的主要问题,即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林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并分析了相应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福建省林业科技供给能力的建议,即在强化各方科技意识和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力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力度,以提升林业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最终促使林业科技在推进林权改革、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区新农村建设中充当第一推动力和保障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国有林区改革的评价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森工企业改革情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探讨了改革的趋势。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四权合一"与"两权分离",探索了委托经营、承包经营,但改革尚未全面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经营集团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永安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保持问题。涉及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价值实现路径、林地租金的形成及使用、林业要素市场及其交易成本、产权变更后的服务体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力量的伙伴关系等问题。认为要长期保持林改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拥有相互独立的价值实现路径。在福建永安,土地租金是林地所有权实现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铁力林业局15个林场(所)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式,对林改职工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改革初期林改户的心理预期包括收益、资金扶持、技术扶持、林地权属落实、采伐政策等多项预期;林改户心理预期失衡主要表现在林权证没有如期发放,融资贷款困难,全方位的经营指导技术不到位和采伐限额制度不落实。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恢复林改户心理预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收入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户角度出发,研究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收入变化。根据实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农户收入变化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根据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林地块数、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是否有林权证、是否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是否有木材采伐等影响因素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收入变化的作用效果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林权证发放工作、全面落实林改配套改革的实施、鼓励农户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最新林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云南省麻栗坡县和建水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实地调研资料的分析,认为保险开展有限、林业融资面窄量小、林权纠纷潜伏、联户经营的非经济动因、林业产业化存在瓶颈等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面临的潜在制约,建议从开展火灾险的同时探索综合险、建立林权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和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促进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联户经营、合理规划林业产业链等方面打破制约,促进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法律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沈文星  杨红强 《林业经济问题》2005,25(5):278-281,290
完善的政策环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林地使用权制度、林业采伐限额制度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制定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金融和财政税收政策,保证非公有制林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Credibility of institutions: Forestry, social conflict and titling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ter Ho   《Land use policy》2006,23(4):588-603
In the reform of a forestry sector governed by centralist, socialist principles towards a sector suite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eeds to establish institutions that can be perceived as credible by social actors. In other words, the creation of institutions that rally suffici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support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article consciously opts to refer to institutional “credibility” instead of the more fashionabl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trust”. Whereas scholarly discussions about trust focus more on the relation of trust between social actors, credibility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institution itself,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ts successful creation or failure. Failure to effectively undertake institutional reform might put the social acceptability or credibility of institutions at risk, and can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empty institutions” with little, or even, a negative effect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ors. Applying this concept to China's forestry sector,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ree critical areas that call for careful rethinking how to “get institutions right”: the titling of forest holdings;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forest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esign of forest laws and polic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ease and owner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