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广东省公路联网收费工作自2002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在广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广东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有关单位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2004年12月18日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正式开通.同步实现“粤通卡”非现金缴费和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截止目前.广东省已通车的56条高速公路中有54条纳入了全省联网收费.全部开通粤通卡非现金缴费,建成开通了123条ETC车道.粤通卡用户数量已超过13万.单月粤通卡交费额已超过1.4亿元.单月交易次数已达到500余万次.建设了遍及全省的客户服务体系.成为省域范围内大规模商业化运作的ETC系统典范。  相似文献   

2.
粤通卡是广东省政府为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推行的公路电子缴费专用卡,由广东联合电子收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联合收费公司)负责具体的发行工作。由于其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粤通卡在两年时间内就迅速为广大车主所接受和使用,目前拥有超过20万的用户。广东联合收费公司扎实努力,协调各方面完善粤通卡应用环境,保证系统稳定安全运行,还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包括遍布全省各地级市的粤通卡客户服务中心、大客户团队、快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18日,粤通卡伴随着广东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实施而诞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其时尚便捷的电子缴费和自动缴费方式为广大车主所接受和喜爱,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一节高过一节。截至今年7月底,粤通卡发行数量已超过16万,发展速率居全国之首。粤通卡单月缴费额达到1.6亿,占全省通行费总额的11.5%。全省56条高速公路有54条可使用粤通卡缴费,东莞开通了6条试点普通公路收费站,在车流量大和重要城市出入口收费站共建成开通了125条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粤通卡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与其完善的客服体系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作为专用缴赞卡的“粤通卡”已被广泛推广使用,全省高速公路都已开通粤通卡非现金缴费服务,并在年流量较大的收费站开通了电子不停车缴费,“一卡在手,全省通行”的粤通卡正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肯定。粤通卡,正朝着打造电子支付的知名品牌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18日,是粤通卡正式发行两周年的日子。一连串振奋人心的数字和一系列喜人的现象可谓最好的“生日礼物”:粤通卡用户达到20万;全省有56条高速公路和东莞的6条普通公路实现联网收费,同步开通粤通卡收费;全省开通的ETC车道达到150条,使用自动缴费的车辆占全省高速公路粤通  相似文献   

6.
<正>自2015年9月28日实现全国ETC联网以来,各省市逐步加快ETC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工作,多举措加强ETC的推广宣传力度,ETC用户量不断扩大。山西ETC用户突破40万截至10月25日,山西省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卡用户数量突破40万,其中客车用户34.5万、货车及牡丹晋通卡等非现金支付卡用户5.6万,提前完成了山西省政府下达的30万用户发行任务。山西加大与银行合作力度,目前,ETC"一站式"服务网点已达328个,实现了县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于20日年12月18日正式开通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该系统全面采用了先进的组合式收费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省级区域内封闭式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收费)推广的问题,并且通过粤通卡这一支付平台实现了国内首张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一卡通.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9月15日,江苏高速公路苏通卡用户突破百万,成为继广东、北京后第三个拥有百万ETC用户的省份。作为长三角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领头羊的江苏省,其先行先试的实践和颇具特色的ETC发展模式,再次引起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中心主任崔小龙。谈到ETC的发展,崔小龙说,现在ETC在各地可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28日10:28分.上海,江苏、安徽两省一市在合肥召开了沪苏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暨“徽通卡”开通仪式.三方共同签署了《长三角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清算协议》.标志着白2008年年底江苏与上海ETC联网试运行以来,长三角联网ETC范围进一步扩大.安徽成为新成员。今后.无论是安徽的“徽通卡”.还是上海的“沪通卡”、江苏的“苏通卡”都可在两省一市高速公路上畅行无阻。  相似文献   

10.
广东联网收费概况广东省联网收费现状广东省公路联网收费工作自2002年下半年正式启动,采用兼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和人工半自动收费(MTC)的组合式收费技术,先在高速公路实行,再推广到普通公路。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2005年以前分粤东、粤西、粤北、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6个区域实现联网收费,撤并区域内主线收费站,实现粤通卡全省“一卡通行”;第二阶段从2006年开始,进一步撤并主线收费站,全省6个区域合并成3个区域(即粤西、广州区域合并,粤北、珠三角区域合并,粤东、深圳区域合并);第三阶段从2010年开始,三个区域合并为一个区域,ETC成为全省公路收费的主流形式。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于2007年下半年正式启动,2008年1月15日闽通卡正式向社会发行。目前闽通卡发卡量保持在每天200张左右,且使用电子收费的车户享受95折通行费优惠。闽通卡发展速度和ETC电子不停车缴费使用率均在稳步发展现全省闽通卡月结算额达到6000万元,占福建省高速公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北京政协议案的十件实事之一就是在八达岭高速公路清河主收费站双向各安装2套ETC不停车收费系统,以期解决八达岭高速公路清河主收费站早晚高峰通行车辆拥堵问题。ETC车道的“误闯”和ETC设备的“误读”,如何能够保证ETC车道的通行速度达到理想的80公里/小时!ETC车道是否能够解决八达岭高速公路的拥堵问题,让我们拭目以待。——编者  相似文献   

13.
广东粤通卡,一个逐渐被广大车主所熟悉的事物,每天正在以流星划过般的速度在广东高速公路网上流转着。赋有“为车辆出行提速”、“不停超越更优越”等内涵的粤通卡,正逐渐作为车辆的一项必备品被广大车主所接受和喜爱。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粤通卡能在一年多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令人称奇。日前,笔者在对广东联合电子收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东联合收费公司)有关领导和部分车主的走访过程中发现,粤通卡能在一年多时间内发展应用到现在良好的形势,与其建立的优质服务离不开,也与其准确的结算离不开。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政府从1997年开始着手部暑实施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在严格遵循“统一规划、分区联网”和“统一标准、同步建设”的原则下进行规划和建设,分阶段实施人工收费区域联网,采用兼容电子不停车收费和人工半自动收费的组合式收费技术,在各人工收费联网区域内使用粤通卡付款方式,实现“一卡在手,全省通行”,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9月15日,是江苏交通发展中值得铭记的一个历史性时刻:江苏高速公路苏通卡用户突破100万,成为继广东、北京后第三个拥有百万个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电子支付卡用户的省份。这就是江苏,这就是江苏交通,这就是江苏高速公路。总是在尝试新的东西,总是比别人领先一步,总是被证明引领了一种潮流。正像交通运输部  相似文献   

16.
正"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良好的运行机制、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与多元化的拓展合作渠道,是让ETC苏通卡蓬勃发展的正能量。"江苏省高速公路ETC苏通卡自2009年2月28日投入运营以来,经过近五年的建设、运营、管理,通过品牌争创、管理提升、服务优化、营销创新,初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运营体系,并打造了江苏"ETC苏通卡"的品牌,带动ETC苏通卡客户数量的不断增长,2013年9月15日实现苏通卡客户数突破100万个。  相似文献   

17.
在高速公路上自由驰骋,免停车通过收费站,在生活和事业的道路上同样超越一个又一个阶段,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粤通卡倡导的“不停超越更优越“的生活理念。粤通卡自发行以来,帮助16万车主成功摆脱了过收费站缴纳现金的束缚,车主没有了整理票据和停车排队的烦恼,享受到了最大的驾驶自由和乐趣。现在,粤通卡这一理念不断充实和完善,在服务上推陈出新,“拨打96533,粤通卡速递上门”服务实现客服渠道的升级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基于ETC业务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提升ETC车道的通行能力,是当前运营管理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所辖路段提升ETC车道通行能力解决方案,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支付市场已成熟,其政策、技术及用户成熟度已具备引入高速公路收费领域的基础条件。基于电子支付技术的高速公路自助缴费终端系统支持通行卡、粤通卡两种通行介质,支持银联闪付、Apple pay、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能实现司机的高速公路出口自助缴费通行。  相似文献   

20.
正提到"速通"二字,北京、天津、河北的司乘人员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到畅行三地ETC车道的"速通卡"。如今,随着山东、山西加入京津冀ETC区域联网工程,这张卡将被更多人所熟知。与众多科技产品背后的故事一样,"速通卡"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制作者——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专营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业务,除了发行与运营"速通卡"以外,这家公司拥有令业界瞩目的另一个身份——"京津冀鲁晋"ETC区域联网工程的清分结算中心,其清分结算模式也将被未来ETC全国联网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