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牛文文 《中国企业家》2008,315(9):17-17
蔡洪平是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的第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不单是因为他所领导的瑞银投行在这一轮大牛市里的“特立独行”和高歌猛进,更因为他这20多年来帮助和服务过的一长串内地著名企业家——一其中不少已经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另外一些也将成为封面人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一句俗话——年关难过。这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商海中拼搏了365天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们,对于这样承前启后的一天都有着特殊的记忆和纪念方式。贵刊2008年2月号封面策划《老板过年》仍然延续了一直以来的轻松、有趣、有益的报道风格,再次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商人群体中那些最富有人性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为联想喝彩     
我是一个江苏小企业的老板。看了《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1期的封面报道《这一轮》之后,很想说两句话。  相似文献   

4.
桑叶 《中国企业家》2003,(3):148-148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其实每天都在和“商人”打交道,只是我们平时对他们的称谓是充满中国色彩的:“企业家”。这本《品味资本》就是我和他们打交道的结果之一——一些商人——我们的“企业家”朋友,一起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商人读书”栏目里做关于某本书的对话,到可以结集了,便付梓出版,变成了一本关于书的书。 因此,《品味资本》,其实就是一本记录商人读书的书,它的主要动议者、实践者,是王巍,也是我所认识的这些商人里,惟一主动宣称自己是“商人”的那位。  相似文献   

5.
丁伟 《中国企业家》2005,(24):272-284,286,288
从《中国企业家》被命名.到对企业家精神的大力宣讲.从对商业趋势的及时反映.到对争议性话题投注以一以贯之的视角和价值观——20年来.《中国企业家》杂志和企业家阶层在中国的沉浮命运息息相关。为什么市场上那么多商业财经类媒体.惟有《中国企业家》杂志被视作本土企业家价值最典型的守护者?《中国企业家》其魂魄.其风骨,其内涵.有何独特之处,整理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家》创造出的一句句口号,在一次次关键事件上观察与评论的立场,或许能帮助人们能体察出部分答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家》2010,(7):15-15
《中国企业家》编辑部及刘建强主笔,你们好! 看了贵刊2010/03—04期《卖掉公司,去投资》一文,获悉五星电器汪建国董事长正致力于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孵化器,我们很受启发。当前国内创新创业非常需要企业家天使投资孵化器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读当一面     
《中国企业家》2011,(20):21-21
《中国企业家》读后感:读贵刊18期《黑马的后患》一文,很有同感。不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应量力而行。对急于壮大的国企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看到贵刊2006年第5期《生于80’年代》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眼花了。一个不知道为何方神圣的小男孩,竟然登上了一贯报道成功大企业家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企业家》被命名、到对企业家精神的大力宣讲,从对商业趋势的及时反映、到对争议性话题 投注以一以贯之的视角和价值观——20年来,《中国企业家》杂志和企业家阶层在中国的沉浮命运息息相 关。 为什么市场上那么多商业、财经类媒体,惟有《中国企业家》杂志被视作本土企业家价值最典型的守  相似文献   

10.
《中外企业文化》2003,(4):64-64
金言玉语贵刊精品文章较多,如第二期《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拓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沃尔玛很“抠”?》、《商海沉浮录》、《更高·更快·更强》、《关键的抉择》、《从容不迫者赢》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其中,《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拓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一文,能把握时代脉搏,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阐明十六大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指导性强。《商海沉浮录》给人以启迪——企业家要学会反思,反思失误需要勇气,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企业家要有“激情”…  相似文献   

11.
调查业:为商家“把脉”朱小兵以出版了《商清与效益》系列经济丛书而深受企业人士推崇的侦祖臣先生认为:商情信息是现代商人的行动指南,他说:优秀的企业家应把精力的一半放在对市场的调查和把握上。但事实上,一个企业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基于这个原因,一种以专门调...  相似文献   

12.
邹琦 《中国企业家》2004,(10):16-16
看过了《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9期杂志后,对贵刊观察金融现象的细心表示由衷地钦佩。《万科:海外贷款变形记》一文中提到的万科公司的新的融资(贷款)方式,的确是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甚至是其他行业的企业学习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动态》2002,(5):64-64
《财富》杂志中版宣布2001年度中国商人,八位去年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在《财富》首次专为中国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设立的荣誉榜上登场。其中有两位来自IT(及电信)业,一位是华立集团的董事长江力成,另一位是用友软件董事长王京。  相似文献   

14.
走近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笔者便有些吃惊,这样一个国有企业、大型上市公司的当家人为什么要公开声称自己是商人?他的专著《我是商人》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笔者带着这种新鲜感和神秘感走近笼罩他的光圈才惊觉,这不只是一个荣耀而遥远的名字,这更是一位敢为人先、直爽开朗、刚强洒脱的人。 王效金,应该说是一位一直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精进不止的企业家。他从1987年正式坐到老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厂厂长位置上,到今天已是14个年头了,这14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急剧变化而又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十多年中,王效金…  相似文献   

15.
读者     
这一轮重型化具有长期性吗?很高兴能够从《中国企业家》杂志2004年第二期的“封面故事”中看到这样的趋势——中国企业家开始在工业化领域中投入重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进行这种尝试和投入更是不易。民营企业家所掌控的产业原来给我们造成的印象和感受就是搞边边角角,填补国有企业不愿意做的、不屑于做的、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业务类型。现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读者     
中国企业家的自信来自何方? 看过2002年第12期封面文章中贵刊对张海的专访《“一直在找一个‘1’”》后,我不禁又要为中国企业家的那种自信而担忧。 贵刊记者问张海先生,他既不像KKR、也不像巴菲特,那他的标竿是谁?张海果然做站在世界之巅状回答:“没有哪一家。从某种程度上我很自负地说,我并不一定要找一个西方的坐标。”记得也是在贵刊,某一期的《声音》栏目中,一位久居日本才刚刚回国的经济界人士发现,国内企业和企业家中,大大弥漫着根本看不起日本企业,甚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家》2007,(6):56-56
不管是虚幻还是片面,文学作品里的企业家形象多少折射出了这个光怪陆离世界的一斑也许多年以后,当现今的商人和商业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人们可以从一些文学作品里去揣摩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商人的形象。1979年作家蒋子龙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乔厂长上任记》,差不多可以说是纪录改革开放后企业家形象的开山之作,“乔厂长”从此成了敢于负责任、敢于挑担子、敢于得罪人的企业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读者     
“另类”段永平《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3-4期合刊看完这篇封面文章,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段永平的“美国路”,还不如说是他的“人生路”。段永平的人生路,就是从企业家到投资家再到慈善家,准确地说,他同时具有了这三种身份。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商人的完美路线图了。而段的特殊性在于,他并没有像国内一些企业家那样转变成为职业投资人,而是成了一位投资“个体户”,这多少使段显得相当另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2010年第6期李主编:你好。我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订阅读者,也算是传媒人。贵刊2010年第6期的第004页中,中国企业家世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都惟利是图,而是如何惟利是图中国商界例有古训:商人者,无利不起早。自偶然的物物交换到货币的诞生,从《史记·货殖列传》到亚当·斯密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