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绿色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有助于缓解碳排放的压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现实方案。基于30个省(区、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直接效应,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效应;且直接效应在中东部地区显著,在西部地区不显著;间接效应均不显著,其中在中东部表现为遮掩效应。最后,从促进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数字金融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区域金融发展平衡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测算30个省市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分析了我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聚敛性,量化分析了5个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5个空间滞后变量在相邻区域碳排放之间形成的溢出或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建筑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指标均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空间溢出或挤出效应对相邻区域碳排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怡婷 《科技和产业》2023,23(4):179-183
基于中国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这其中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需要不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各个地区之间要保持紧密的合作,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4.
黄伊靖 《科技和产业》2023,23(19):66-74
绿色金融已然是助推“双碳”战略实现的重要内容。以海洋经济圈为研究对象、数字经济为中介变量、R&D投入强度为调节变量,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选取2005—2021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采用缩尾处理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圈绿色金融能抑制碳排放量,数字经济起了中介作用,但R&D投入强度未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鉴于此,应持续推广绿色金融、完善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及落实R&D投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和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促进本区域绿色创新,但抑制周边地区发展,并且两者具有空间聚集性;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主要是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分指数和中部地区的空间效应较为显著。最后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数字金融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和数字技术差距视角,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创新效率水平跨越门槛值,数字技术发展显著缩小各省份经济差距;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在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内,数字技术发挥的空间溢出效应能缩小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相近和地理相邻的各省份经济差距;在创新效率低的区域内,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扩大了各省份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7.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城市区位和资源禀赋异质性;绿色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是其重要的作用路径;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符合梅特卡夫法则;本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地生态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金融改革、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能源开采业作为双高行业之一,如何降碳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减排进程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数据定量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通过分解来探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本地区碳排放减少的主要抓手,人口聚集度对本地与毗邻地区的碳排放呈不同效应,能源消费结构与行业发展水平均是促进行业碳排放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文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进行回归,得出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呈差异化,尤其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行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受限,其降碳效果较弱,并不能向毗邻地区产生溢出效应。为实现能源开采业低碳发展,各级各部门可通过鼓励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因地制宜制定降碳政策,加快能源开采业低碳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如何赋能双循环发展成为理论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在以不同维度衡量双循环的基础上,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角度,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数字经济对双循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内循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外循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前者对双循环的重要性明显大于后者。与以往的理论研究结论不同,在南北地区、沿海和内陆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步调一致,不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区域的相对重要性也保持一致。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传导机制方面,从“筑长板”层面二者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对内循环和外循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从“补短板”层面二者则可通过提升减贫治理水平,对双循环产生促进作用和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共生模型,利用2014~2021年RCEP成员国的政府种群、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种群以及科技创新产业种群的数据,测度了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共生水平,并通过该共生水平计算的引力矩阵作为权重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不同金融支持方式对成员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首先,RCEP协议签署后大部分成员国的共生水平增加,且非东盟与东盟国家之间共生水平的差距缩小;其次,成员国内部金融开放度、银行业和证券业金融支持均能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最后,成员国之间政策性金融支持、银行业和证券业金融支持、人才投入和金融开放度都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RCEP协议签署后随着成员国共生水平的增加,政策性和银行业金融支持的空间溢出效应上升,且证券业金融支持与金融开放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依然正向显著但略有下降。文章认为,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科技与金融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并鼓励企业对接国际先进标准,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传导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效果,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对本省份乡村振兴的发展起到正向作用,同时也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为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抑制了环境污染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引入外生政策冲击、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污染物的降低作用有所差异,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降低效应最明显,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次之,对PM2.5浓度的降低效应最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各类环境污染物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污染减排效应相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且数字经济发展仅在东、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有关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对有关数字经济研究的有效补充,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助力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获取、人力资本培训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效应,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对农户创业决策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3个细分指标中覆盖广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异质性分析结果揭示了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完善的东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农户创业规模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及路径.研究发现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升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但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会产生总体上的负向影响.一方面,区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削弱周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区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对周边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但该作用途径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金环  于立宏 《南方经济》2021,40(12):21-36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已成为除劳动、土地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新要素,能否依托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城市创新?文章在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基本界定后,借助微观大数据构造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实证分析了2015-2018年中国283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及创新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其中,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和创业活力增强效应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的两条重要路径。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消除样本选择偏差、选择分位数回归,以及创新性地采用各地级市市长过去修习的专业作为历史工具变量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成立。进一步空间杜宾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征,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创新水平提升,而且对相邻地区的创新产出也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有利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实现区域创新收敛。此外,相较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发明专利的影响更显著,说明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的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创新而非策略创新。文章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也为理性看待数字经济、防止出现数字鸿沟,实现区域创新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颖  辛爱洪 《科技和产业》2024,24(4):101-108
选取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进行测度评价,通过面板模型、分维度回归、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二者均在时间趋势上呈增长趋势,空间特征上均表现为东部高、中西部低;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信息化发展、数字交易发展、数字金融普惠发展能显著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互联网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构建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测度中国30个(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省份2010—2021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考察样本期内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地区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空间范围内有正向溢出作用,但是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此,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重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