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行刑社会化和刑罚轻缓化趋势日益发展。在我国宽严相济政策下,催生了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即以刑事被害人为中心的,由加害人、受害人和国家参与的三维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刑事和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的补偿救济却规定的十分笼统,只是确立了刑事和解的制度而并没有对诸如补偿期限、范围、后果等作出具体的立法,实践中缺乏操作。从三维诉讼中被害人获得补偿救济的正当性入手,在刑事和解制度下对被害人补偿救济制度研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由于相关法律条文的缺失,被告人在民事诉讼部分积极赔偿了被害人,却不必然带来在刑事审判中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后果,被告人于情于理会怠于履行赔偿义务,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先刑后民"的主流观点也使得被告人在得到确定的刑事处罚后更加不愿意在民事上赔付被害人。因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相关法律条文的设置和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前置是有必要的。有了以上两点作支撑,我们可以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构建一个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可以更好地平衡被害人和被告人双方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刑事和解制度在新刑诉中更加完善,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以钱赎刑",如何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防止司法腐败,是刑事和解制度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中心所在。让刑事和解制度在阳光下生存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更迭,被害人学的发展演变反映国际刑事政策对被害人保护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机制包括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制度,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的研究,可为我国未来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机制,重视被害人的利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降低司法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在检察环节实行刑事和解,要以"和为贵"作为价值取向,以"简为要"作为程序要求,追求"睦为重"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准司法活动,通过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的赔偿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从而恢复双方的关系。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资源,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文章立足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中的弊端,通过对我国现行法治环境的探究,阐述了建设和谐社会现实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及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以非刑事化方式处理刑事案件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平衡了被害人、加害人的利益及公共利益,其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社会冲突的化解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刑事和解的本土化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有利因素,但也存在着天生的制度隐忧,从长远来看,刑事和解将成为解决刑事案件的特殊程序.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对公诉案件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程序,把和解程序引入刑事公诉案件处理范围,不仅有利于解决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缓和社会矛盾,也为刑事司法提供了一个新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新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的背景下,应该准确把握刑事和解的原则、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努力促使刑事和解科学规范适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被害救济制度中存在缺乏对被害人的全面保护和只对遭受经济损失的被害人进行赔偿而没有将赔偿对象扩大到受其供养的近亲属的问题,应建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被害补偿制度,寻求刑事被害补偿较为可行的方案和途径,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恢复被害人利益和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我国应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国情,逐步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福建福州350000)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被害人保护为主旨 ,探讨被害人对刑法产生的影响及刑法对被害人的保护 ,认为刑法的建立不仅仅是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同时也是保护被害人的权益的 ,提出了对被害人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在增加犯罪预防成本和救助被害人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投入比例,可以使社会效用趋向最大化。同时,这种分析可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说明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应来源于国家财政,是财政支出的有效率选择;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应按其物质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被遗忘“、“被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因素既有制度的缺陷。又有客观的障碍。着眼现实,应着力从制度构造方面加强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包括:扩大对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范围;在刑事司法中应协调公权与私权的行使;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14.
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突出效果,使得各国对环境刑事立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1997年《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设置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现了中国环境刑法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不断高发的环境犯罪,中国环境刑事立法应当确立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的原则,通过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体系、科学界定环境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和完善环境刑法的刑种等,重新构建中国环境刑事责任制度,以充分实现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在我国尚不具备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条件下,由国家对因犯罪而遭受重大损失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过渡性经济援助措施。其救助对象为因犯罪遭受重大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救助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社会资源,救助的管辖权归属于案件发生地的国家机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若干冲突。因此,必须对“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该制度在被害人保护方面的价值真正得以现实。  相似文献   

17.
强化刑法的保障机能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实现刑法对人权的有力保障。因此,强化人权保障机能是贯彻刑事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积极推进刑法宪法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强化刑法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律师在公诉案件审前程序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律师由于其法律地位及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种种限制,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发挥其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作用,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