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了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角色要求,每一个成员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按照符合自身性别的社会期望来形成相应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形成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儿童的社会发展中,性别刻板印象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会体现在他们对玩具、活动的选择偏好中。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和以男权话语系统为主的传统文学一样,都是探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的语言艺术。但由于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特殊,因而女性文学也显得“另类”。该文从性别差异入手,分析了女性文学所展示的女性性别意识自觉的演变和特点,认为女性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并养成自主的品格,建构女性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已经超过106的警戒线,近十几年来婴儿出生性别比过高的趋势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拟从影响人口性别比的三个方面即婴儿出生性别比、两性保存几率的差异和人口迁移,特别是婴儿出生性别比方面分析中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形成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亚洲的许多地区,妇女和儿童被严重忽视和虐待,甚至经常被杀害,导致性别比偏高。近几十年来,选择性人工流产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其原因在于儿子偏好以及子承父业、出嫁从夫等相关的社会习俗。人口性别比偏高将会导致更多的暴力犯罪、局部战争、政治不稳定、药物滥用、卖淫和贩卖妇女等严重社会问题。文章对印度等相关国家的人口性别比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国际视角看待我国的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政策设计的60年发展与变迁,社会性别意识贯穿始终。以性别视角对社会政策过程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政策的社会性别价值目标、实现手段和靶向效果。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为参照系,对某省域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政策运行进行系统检视和评估,藉此观察我国社会政策的性别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习俗对广西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习俗使农民产生强烈的男孩偏好,强烈的男孩偏好是导致高出生性别比的根本原因,只有以一种新型生育文化去替代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文化,才能逐渐弱化人们的性别偏好,逐渐降低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  相似文献   

7.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模式是"去性别化"的,该模式导致女性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偏识;市场机制迫切呼唤更加灵活、弹性和多样化的女性就业模式与之适应。"性别化"的就业模式满足机会均等原则,对促进我国女性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我国政府应建立一系列与新的就业模式配套的,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引导性而非约束性的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社会政策,积极帮助女性转换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模式,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教育统计数据分析了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男女教师的结构状况,并针对女性教师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在普通高校发展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构想。从教师教育、组织机构设置和政策实践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全世界推进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共识,在高校内部的实践必将有利于帮助女性教师的发展,推动性别平等和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社会性别教育面临着理论支撑的匮乏和现实脱节的复杂状况,同时大学生有着急迫的社会性别教育需要。要解决这对矛盾,可以从认识论层面着手,主张性别平等、突破社会刻板印象、在认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性别协调;同时还可以从方法论层面着手,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着眼于细微并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0.
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然而片面关注性别差异的研究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造成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应该从新的视角把性别这个变量放置到更大的语境中去全面客观地发掘性别与语言的关系,不仅要关心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而且应该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通过立法等多种手段保证女性在就业领域不会因为生育期、哺乳期等问题而遭受性别歧视.但事实上,即使有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女性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生育保险政策的主流有助于从理念上转变生育保险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从而减少因生育问题而导致的就业领域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上,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会降低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对认知技能的需求,由于男性和女性拥有不同的技能分布,当技术进步引起不同技能相对价格变化时,性别工资差距也会发生变化。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省级技术进步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以研发投入衡量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按年份、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单位性质和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更有助于缩小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本文的关键性结论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研数据,采用改进的Brown分解方法对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存在严重的性别工资差异。从工资差异的构成来看,性别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是导致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较小;从行业隔离的角度来看,性别工资差异也主要由行业内的同工不同酬造成的,行业隔离所起作用较小。因此,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的劳动力竞争市场是改善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把性别问题与环境问题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 ,是因为 :社会分工的性别角色差异决定了在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获取资源的方式、数量和获得资源的结构决定了性别角色对环境的作用力存在显著差异 ;对资源控制方式的性别差异决定了对环境的破坏度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因而也决定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战略 ;性别角色所分享的由环境质量退化导致的环境负担、环境风险、生存风险等不同 ,决定了妇女在面对环境恶化时往往成为最容易受到伤害和最脆弱的人口群体。因此 ,研究性别分析视角的形成 ,探讨性别的人口统计模式与性别问题、性别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总结性别与环境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就业意识性别差异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就业意识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对于未来在职业与家庭间的定位较为迷茫;男、女大学生在职场存在不同的性别利益。因此,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由于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显性或者隐性性别歧视。从“惯习性别”的角度看,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经过了现实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人格特征和社会情景的筛选,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构出来。因此,要想摆脱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困境,就需从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女大学生建立自信心,以及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众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党报的发行量与赢利能力日益下降,传播力不断下滑,形势严峻。从性别路径看,可从传播者的性别平衡、传播内容的性别生存、受众的性别观照等三个向度,有效提升党报传播力,扭转党报传播危局。  相似文献   

18.
性别工资差距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常见现象,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给劳动者带来了规模工资溢价,但不同劳动者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存在差异,那么,城市规模是否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呢?基于最新的2017年中国24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构建两步回归计量模型来检验城市规模是否影响了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结果显示,233个城市中的男性劳动力拥有更高的薪资水平,但女性劳动力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比男性高,从增量上缩小了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城市规模每增大1%,女性获得的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比男性高0.097%。可见,性别工资差距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