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以及“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的成因。通过分析指出该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难点,并就调整措施提出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粮食行业传统的经营优势正在丧失,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二次创业”,营造新的后发优势,实现粮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状   (一 )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使粮食部门丧失了传统的卖方优势。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当前粮食供求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粮食供给由过去的短缺转为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导致相对过剩;二是粮食需求由过去的“温饱”转向“小康”,导致“保证数量,品种单一”的主食型粮食需求转为“讲究质量、追求多样”的营养型粮食需求结构。这两种因素结合到一起,使粮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粮食不断增产丰收,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局面,粮食市场疲滞,粮价不断下跌,进而一方面造成粮食生产者比较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一方面又带来粮食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短缺,难以满足粮食消费者的需求。显然,解决目前粮食供求矛盾的关键,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保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吻和”。正因为如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粮食生产品种,已成为广大粮食主产区与粮农的普遍共识和行动。然而,由于粮食生产和供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如果缺乏科学、冷静、客观的共识和做法,“一窝蜂”、“大呼窿”地一哄而上,不顾实际与可能,盲目地进行调整,就可能带来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初衰相悖的结果,甚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提高整个粮食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片面地、功利地、主观臆断地“调整”,则可能欲速而不达。因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防止陷入以下可能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县域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与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充分了解其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于指导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方法,对吉林省1980~2012年30多年来粮食生产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集中度高;近3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面积、总产、单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水稻、大豆为辅的生产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过去30多年来,玉米主要种植区以长春与四平市为中心向西北与东南扩展;水稻主要种植区从中部向西北扩展与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大豆主产区有向东北部聚拢的趋势;基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播种面积仍有小幅增长的空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地区为白城市与松原市,玉米播种面积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5.
《江西农业经济》1995,(2):20-21
江西省“九五”期间粮食的需求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设想江西省农业厅(一)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我省是农业、粮食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粮食发展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压力,集中表现在"三低",影响"三个积极性"。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粮...  相似文献   

6.
粮食精品战略与我国粮食种植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后,粮食问题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粮食问题已逐步从供给总量短缺、需求无法选择条件下的数量问题,转化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应而形成的结构问题,粮食的结构性过剩不仅给粮食和财政部门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和亏损,而且浪费了社会资源,削弱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粮食的生产和经营必须适应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粮食生产纳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实施粮食精品战略,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实现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优化粮食种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粮食不断增产丰收,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局面,粮食市场疲滞,粮价不断下跌,进而一方面造成粮食生产比较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另方面又带来粮食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短缺,难以满足粮食消费的需求。显然,解决目前粮食供求矛盾的关键,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保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对接”正因为如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粮食品种生产,已成为广大粮食产区与粮农的普遍共识和行动。然而,由于粮食生产和供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调整粮食如果缺乏科学、冷静、客观的认为和做法,“大呼窿”地一哄而上,不顾实际与可能,盲目地进行调整,就可能带来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初衷相悖的结果 ,甚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提高整个粮食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防止陷入以下可能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一 )为什么说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诚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粮食生产的发展已从“发展生产 ,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转变到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生产了。但从目前而论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更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一是劣质粮食过多 ,调销困难 ,库存积压 ,企业难以为继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我国粮食生产以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品种为主 ,其中稻谷占粮食总量 4 0 %以上 ,而且全国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占 60 %,然而 ,稻谷产量中 90 %左右是早稻 ,其中早籼稻又占绝大部分 ,优质稻只…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速增加,既是当前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吉林省12个粮食大县为例,分析了粮食大县农村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并提出了对粮食大县农民增收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粮食物流的组织与粮食行业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物流与粮食行业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粮食物流的运行依赖于粮食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反过来又会促进粮食行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提升粮食行业结构水平。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调整目前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构筑体现行业特征和适应“入世”要求的粮食行业结构模式,以促进粮食物流及整个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句话新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提出,粮食增产是“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目标。既要着眼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更要着眼于粮食品种改善,品质提高,结构优化,力争“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亿公斤水平。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粮食经济成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今天,面对满仓金黄色的玉米和稻谷,吉林人民心里却沉甸甸的,粮食积压严重,顺价销售困难,财政不堪重负,农民增收困难,财富变成了包袱。历史与现状———新东北现象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有耕地4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1%,人均耕地面积2.31亩,高于全国人均耕地1.14亩的水平。土质多为黑土,土壤肥力较高,年平均无霜期120—140天,适于温带植物生长。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世界第二大“玉米带”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5%,而耕地却只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八五”期间前四年平均减少耕地500万亩,现全国人均耕地1.199亩,已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耕地不到1亩,“九五”期间年增人口仍将在1300万以上,按人均每年占有粮食750斤计算,1300万人口每年需要增产100万斤的粮食,增幅比10年前提高一倍。经有关部门予测到2010年国内需求粮食总量为7亿吨,而实际生产能力为5亿吨,缺口为2亿吨,玉米、水稻将出现短缺。为此,国家向全国提出到2000年粮食计划新增1000亿斤,并要求“九五”期间,东北三省粮食增产300亿斤以上,其中黑龙江省为150亿斤,吉林省为100亿斤,辽宁省为50亿斤。1995年7月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把黑龙江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战略后备基地和农业强省的决定。计划到2000年,使全省粮食总产在1994年的基础上新增150亿斤,达到650亿斤左右,占全国新增产量的15%,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将在1994年基础上新增500亿斤,达到1000亿斤左右,占全国新增产量的25%。  相似文献   

14.
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与粮食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生理需求的基本差异,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结构对人均粮食需求有显著影响。由于我国人口金字塔的形状不规则,根据对粮食生理需求折算的标准人口结构指数自1998年开始出现下降,部分解释了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原因。假定2010年达到推荐的标准人均热量消费水平,根据我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可以预期到2050年我国人均的热量消费水平将会下降3.26%,粮食需求总量在58503.65~65944.32万吨之间。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营管理》2014,(3):48-48
2013年底,纠对储粮难题,吉林省榆树市试点推行以粮食为载体、政府为媒介、农户为单元、企业为终端的“粮食银行”存销商业新模式。“粮食银行”存取时间通常为一年,其间粮权不变,可以随时提取存粮或兑现。农民存粮后可以直接提取现金,也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随时进行结算。农民凭“存折”可到粮食系统开设的“粮油超市”兑换不同品种的粮油或其他商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粮食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市场形势的变化,基于吉林省分行粮油信贷工作实践,总结了近年来粮油市场化业务发展遇到的问题,对高质量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思考和建议,并提出核心客户“强链”、核心模式“延链”、优质服务“补链”的“链条”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调整粮食供给政策(一)适度控制年度粮食总量在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激励农民增加产出,势必加剧供求矛盾,促使粮价下滑,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这种过量产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因此适度控制粮食产出是必要的。国家应利用当前粮源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还湿地的力度,鼓励农民休耕、轮作,对农民休耕的粮地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二)加快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适应市场对粮食品种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从三个层面调整粮食结构:一是由“二元结构(粮、经)”向“三元结构(粮、经、饲)”转变,把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出现的粮食阶段性过剩给各地政府和部门事带来诸多烦恼,昔日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如今变成“手里有粮心里发慌”。虽然有人认为即使国家仓库时没有粮食,农民手里“还有不少4000亿公斤存粮”,只要拿出1/3就足以在歉年情况下保证城市的粮食需求,还有人把制约农民增收,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罪状统统强加于“粮多为患”,但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告别贫困实现小康的时修,笔者还是要特虽呈请国人,要居安思危,善待粮食,这是一个老粮食工作者在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时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一再强调“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笔在粮食战线上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放开肚皮吃饱饭”,而后不久又没饭吃饿死人的惨景,如今人口翻一番,耕地减一半,真正放开肚皮吃饱饭,为粮食过剩伤脑筋,最近有事回家乡一趟,看到的情景和(福建日报)的《田野为何变野田》大体情况差不多,浮想联篇。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国粮食消费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关于粮食消费的短文,提出如何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大搞粮食加工增值以及提高营养价值、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等问题。这几年,各方面情况变化较大,特别是这些问题牵涉到“三农”问题,因而有必要“再论”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