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近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或某些行业,已率先涌现出一批土地规模经营的典型,成为目前理论界研讨的一个热点.如何认识这些典型,尤其是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冷静分析实现规模经营的条件,对于澄清认识,克服盲目冲动,科学地引导生产,确实很有必要.土地规模经营典型的出现,对推进商品经济,加速农村"两个转化"无疑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但它毕竟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也并不意味着我国全面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时期已经到来.1.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需要发达的生产力作保证.党的十  相似文献   

2.
土地管理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管理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林园芝万建伟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过程。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对生产要素、生产和生活布局等进行科学配置。土地是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苏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发达农村地区家庭承包制演化为社区性股份合作制,土地承包权演化为"准土地股权"村民的土地承包权演变为股份分红权及享受其它集体福刺的权利.上世纪90年代未,股份合作制开始了股权固化及向公司化方向改革.在股份合作制的实施与发展中,不同妇女群体的权益状况不同,但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总体上经家庭包制有进步,便它仍承袭了集体成员共有土地产权的一些特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妇女被排斥的可能.股份合作制产权固化与公司化改造,则使股份合作制的演进方向与护妇女权益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土地承包的稳定性和土地抛荒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我国30年较长期稳定不变的土地制度安排在农业产业化不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出现了制度性缺陷,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弃荒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个案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土地抛荒现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在全国14个省份1037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与传统劳动经济学的60岁标准有所差异,分65岁以上农户和60岁至65岁农户来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全国范围和东中西部地区看,65岁以上农户对土地转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土地转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60岁至65岁农户对土地转出并没有显著影响,对土地转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60岁至65岁农户倾向于不转入土地,在中部地区60岁至65岁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土地。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村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差别化的土地流转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正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对土地资源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导致围绕农村土地产生诸多矛盾。如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前提下,更好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是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江苏省无锡等地多年在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土地补偿分配等方面,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利益协调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以此来稳定并完善农村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就黑龙江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别到部分地、市、县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的印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笥,全省农村经济形势是好的,我们所到之处,一个令人欣喜、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现象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一些农民在自学不自学地争取着土地生产的规模效益,并探索着走重新组织起来、互助联合的道路。少数地多人少、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地方,或者非农产业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领导力量较强的地方,已经开始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数地方虽然非农产业不发达,均田承包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但是作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初始阶段,家庭经营不变,强化流的功能,达到不同程度的规模生产却是到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化有赖于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在影响农民现代化的诸多体制因素中,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一贯  相似文献   

9.
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农村城市化及其协同效应带来区域资源利用模式变革、进而引发全新的资源持续利用问题。阐述了农村城市化基本理念、分析了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运行机制及农村城市化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革.进而探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也不例外 ,户口、用工等制度的约束一直严格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移民。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劳动力 ,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速度 ,并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因而近年来劳动力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和其它欠发达地区农民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迁移 ,一方面解决了发达地区由…  相似文献   

11.
苏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实践,使广大入社农户从过去“实物形态分地”转变为“价值形态持股”,使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不再种地的农民,照样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它是农民在土地权利上的又一次创造性的自发行动,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种形式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如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柳镇是全国闻名的十大市场之一,“西柳市场”所在地。全镇共有20个村,二、三产业很发达。去冬以来,在农村不断深化改革中,有16个村、5670户、24634人、耕地48240亩,已经推广了土地股份制。除了每人一份口粮田外,其余土地按每个劳力应得土地做为股份加入土地经营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招标承包,逐步形成自我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使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集中,使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科学化和高效农业发展。促进了分工分业,既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在全国14个省份1037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与传统劳动经济学的60岁标准有所差异,分65岁以上农户和60岁至65岁农户来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全国范围和东中西部地区看,65岁以上农户对土地转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土地转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60岁至65岁农户对土地转出并没有显著影响,对土地转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60岁至65岁农户倾向于不转入土地,在中部地区60岁至65岁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土地。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村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差别化的土地流转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寸土寸金的苏锡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栽桑养蚕已经完全不可能与工业生产、甚至与高效设施农业竞争土地资源,但在明年就要迈入现代化的吴江市平望镇,从今春开始就大面积整治土地、栽种桑树。如今,400亩高标准的新拓桑园已经桑叶茂盛,进入初产阶段,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土地承包中的均田制率先在一些非农产业较发达的地区暴露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完善的必要性根据调查,新都县当前土地承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种应付田的农户明显增多,农业粗放经营现象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整理潜力分析,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完整地涵盖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在阐述其潜力涵义的基础上,选用19项潜力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从而得到所要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值,论证整理项目适宜性.  相似文献   

17.
近段时间,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经常看到全国各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修田造渠、整地施肥、购买农机、增加投入、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的报道。据了解,这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这一政策落实带来的结果。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土地问题,是农村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到目前为止,已经整整过了20年。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既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  相似文献   

18.
张丽 《中国农史》2007,26(3):47-56,87
论文把"生存压力"和"劳动力剩余"作为测量"人口压力"的两个具体指标,在对20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详细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20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的人口压力进行了测量。论文从"人均土地粮食收获水平"和"剩余劳动力规模"两方面讨论了当时无锡农村经济所面临的资源困境,以及其有可能的发展出路。论文认为在当时那种沉重的人口压力下,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然而,就是在当时全国工业和城市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其当时的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也远不足以吸收足够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资金和技术上对农业生产予以显著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外地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转移,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发达地区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造成这种流动的三个基本原因或条件是:①农民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愿望;②劳动力输入地社区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快于社区内劳动力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③社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发达农村的转移、流动,体现了某些新的趋势: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已进入有资金、缺劳力,只有招到外  相似文献   

20.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自发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保持在1%~3%之间,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的比例稍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由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土地经营收益不高,加上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有所加快.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障,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