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研究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地理梯次流动和职业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地理梯次流动会弱化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而职业梯次流动会显著促进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投资保障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城乡教育投入差距缩小,学校经费保障得到完善。但由于在特殊的农村环境中推行新机制,还存在一定困难与问题,如乡镇学校收入减少、公用经费预测不足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力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科技人才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人才流动和跨国人才流动研究。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对19所985高校理工科R&D科研人员的调查,采用计量分析手段对高校科技人才流动意愿现况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受访者希望所在高校能通过人员流动产生新想法,但是具体到个人行为上,又因为现有的工作为生活稳定性而不愿流动;年龄因素、住房因素、科研团队因素、家庭生活因素、个人生活需求是影响高校科技人才流动意愿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若建 《开放时代》2014,(3):124-142
改革开放前,在遭受政治运动冲击方面,中小学教师是仅次于"四类分子"的最不幸的社会群体。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阶级斗争话语体系下,教育高度政治化,许多教师因为其家庭出身、个人经历而不受信任。虽然当教师具有高度政治风险,但是对广大草根文人来说,这是他们别无选择的出路,因此他们必须忍受不幸,同时当教师也是一条进入官场的通道,这也吸引部分人投身这一职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尽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但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依然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一般分为显性状态是从事教学的合格教师直接流出教育界、中间状态拿工资而不上班的人员和隐形状态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一部分老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沈蕾 《铜陵学院学报》2010,9(3):112-113
文章分别从校本模式、PDS模式和高校模式及其存在的几个问题层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综合模式,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年人口大量流出成为普遍趋势,带来农村空间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的空心化以及农业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农村发展活力减弱,进而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人口自由流动和城市对青年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应对农村空心化的挑战,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农村青年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为依据,实证分析青年留乡意愿的影响因素,从提升青年留乡意愿视角出发,提出积极实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全面优化青年留乡就业创业发展环境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利用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立项课题中对四个城市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研的数据及资料,在了解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概括性地提出协调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鑫  徐守前 《当代经济》2009,(21):46-47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村青年赡养意愿的因素及农村青年对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三种基本赡养模式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方孟游 《新经济》2013,(23):122-122
近年,国家对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抓好农村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任务;了解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落实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措施,才能保证衣村中小学资金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频发,为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财务控制的顽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正视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管理,以有效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流动不可否认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盐由之路,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应保持农村人口的适度流动,并采取必要的改革与相关措施,消除消极影响,最终使农村人口流动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疆农村中小学校舍现状,以“5·12”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农村中小学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不足、结构抗震薄弱、破坏倒塌严重为背景,在南疆历次农村中小学震害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其地震破坏机理和倒塌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研究了适合南疆农村中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的抗震鉴定排查、抗震加固方案选取与设计以及施工质量验收等技术环节,旨在从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较为成熟而完整的抗震加固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影响农民养老保险意愿缴费能力的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和贫困都会抑制农民的意愿缴费能力,身体健康的农民和富裕的农民相应的意愿缴费能力并不强,具有缴费意愿的农民和具有缴费能力的农民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与影响,提出政府应根据本地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输送劳动力,使其合理流动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有效地发展本地农村经济,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城市压力。  相似文献   

18.
从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先奇 《生产力研究》1998,(6):78-80,83
本文通过对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中国国情的分析比较认为,只要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迁移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规律;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进行了客观分析,主张顺应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前,安徽农村人口流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1949—1962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活跃;二是1962—1978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处于低潮。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变动的重要表象之一,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与其间农村社会变动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本文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