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余华的《兄弟》是继《活着》之后的又一部将死亡的残酷与人间温情相结合的一部作品,暴力与死亡成了孕育情感的肥沃土地,《兄弟》中着重叙述了夫妻、父子、兄弟、看客之间的情感,用这些温情削弱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并能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不幸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反映了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对《兄弟》(上)的艺术魅力予以分析,着重揭示了《兄弟》(上)的四种特色:即:对人永恒的悲剧处境的关注;对暴力的过分迷恋;对人性的关注;语言上有幽默特色,但更多滑稽描述。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兄弟》的创作中,余华几乎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文革"这个特殊时期,而其余三分之一则是在为"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做铺垫。余华的文革叙事沿用了常用的儿童视角进行展开性的描写,但这种儿童视角已经是经过他的多部作品发展后的创作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在儿童视角的描写下,辅以群体的"狂欢化"描写和冷静的"零度写作",让整部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深刻,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忙里偷闲读余华的《兄弟》,好厚一本读完,脖子都僵硬了.觉得不错,又觉得许多章节写多了,正欲放下书回到本职工作,发现后记居然印在了封底.读一下,读到了标题这句话.再细读,作者寥寥几句议论小说的言词,居然让我眼睛一亮……这道理暗合了我们的创业,而且吻合得让人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6.
困境,是余华的小说《兄弟》中主人公无法逃脱的际遇。已有论者意识到两大话语系统在小说中的运用,本文不再关注小说话语层面的外部特征,而是试图揭示小说话语如何进入小说的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作者借由狂欢话语而进行欲望的表达和生存状态的揭示,又借由概念化话语消解抗争的意义,是这部小说成为文化寓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活着》作为余华由启蒙叙事转向现实叙事的代表作,已然具有文学经典需具备的品格,它"民族地"拥抱现实命运,它具有史诗性的审美价值。"经典是被建构的",余华作品的"经典性"仍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行为中继续生发、建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细读,探讨三部小说中“饥饿意识”的诸种表现以及“饥饿意识”的深层表现:因饥饿而产生生存困境;崇拜和渴求食物而表现出对原始生命的崇敬;缺乏食物时善良、信念、自尊都逃匿得无影无踪,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余华小说的生存价值观:为“活着”而活着,在求生本能中彰显出生命的能量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重塑了一段让人恐惧、不安甚至绝望的历史,透视了在新的时代下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挥霍。作家对欲望的叙述同时与其自身叙述的欲望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失控而不失真的图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作品主旨、作家倾向、作品时空等几个角度比较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余华的《活着》,揭示了其对个体生存的共同关注,阐述了小说中反映出的对抗和忍耐两种不同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安娜卡列尼娜》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爱欲问题入手,剖析了两部作品中的爱欲根源以及所体现的宗教意识,并指出两部作品在此问题上所表达的不同手法和意蕴。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为文艺学杂以政治视阈的阅读文本,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阅读文本,它对文本的阅读就会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效果,并影响着读者的思想。该文以余华的《活着》为例,来进行两次阅读的尝试,并不作结论。因为任何结论对于文本,也许都可能会产生误读。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理论。《资本论》转型理论一直深受学界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资本论》在三个阶段、两类过程、两个层面及其主体等方面的理论转型,力图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我国现阶段的转型发展提供学理层面的规范与指引,从而为当下实现平稳转型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二者虽写于不同时代,但却以弃绝的经验、“父法”的反抗以及解构思维上的相似性逾越了“共名”与“无名”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异。鲁迅和余华在不同代际间的共同书写给予了作品广阔的阐释空间,这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婵娟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余华是一个从海盐走出去的作家.该文试图从余华代表作的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文化基础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从而挖掘一个作家作品的地域性根源.  相似文献   

16.
王学军 《新智慧》2009,(1):30-31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并对原《增值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订。2008年11月10日,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先锋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以其对传统小说现实性的背离显现出明显的反叛精神,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先锋派作家多以虚实结合的叙述方法拓展小说表现力,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在内容上则主要集中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在情感视角上则往往选择冷漠、孤立.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则充分体现出了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余华作品中暴力写作的方式、作者写作的感情及暴力因素等方面分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艺术,并从其后得出余华对现实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余华小说的序跋是余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闪光点,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余华对于小说创作所持的一些独到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作家在"无边的写作"中神启般的顿悟。余华善为序跋,简洁单纯的表述中处处充满着对于小说创作观点的理性见解与思辨气质,在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中也体现出其反常理的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反权威、反主流、反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宏观政策     
国务院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长期规划。《规划》在全面分析"十一五"工业发展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发展导向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就像一只蜜蜂,吸取了“百花”,酿成了自己的“花蜜”。一些世界文学大师的文学创作、著名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乃至电影作品都对余华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深远影响,他们在写作技巧和内容上都影响了余华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