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一今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不能不对本世纪最后10年的经济运行作一个回顾。90年代我国经济是从对80年代后期一段过热进行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低谷起步的。GDP年增长率从1990年38%谷底,迅速上升到1992年142%的高峰之后,自1993年起平稳回落到1999年的71%,已经连续下降了7年之久。在我国经济增长的11次波动、在改革开放后的4次波动中,这次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时间是最长的一次,平均每年回落1个百分点。对于这7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应当怎么看?不能一概而论,要划分前后两个阶段来看。前一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针对1992—1993…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很多文章探讨我国当前投资过热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经济发展周期的角度来审视投资过热,可能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1991年中国经济进入建国以来的第9轮周期.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2%,达到这次周期的高峰,此后经济增长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近几年出现  相似文献   

3.
记者:作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您以前曾经多次提出过和社会舆论不一致的观点,比如1992年,当人们对经济形势普遍乐观时,您却提出经济已经出现局部过热的警告,后来的事实证明,您是对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两次大的通货膨胀:一次是在8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是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到1988年达到膨胀的高峰;一次是在90年代前期,即从1992年初开始、1993年6月份达到高峰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经济是否过热,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对宏观经济做全面的比较,和第一次过热(1 984、1 985)、第二次过热(1988、1989)、第三次过热(1993、1994)相比,不同之处是,在第三次的过热当中,都是投资、消费双过热,两者的增长都是两位数,且高达20%、30%.  相似文献   

6.
<正> 从1988年9月开始的治理整顿,是继1963—1965年和1980—1981年之后第三次较大的经济调整,它既为含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多元经济出现“过热”后的调整积累了一些特殊经验,也为转入改革第二阶段创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在这里,我想从决策者策略的角度谈两点看法。一、第三次调整的难度、经验和不足 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的两次经济大调整之所以容易到位,见效也较快,主要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7.
孙婧 《商周刊》2012,(19):22-23
今年上半年GDP累计增速降至7.6%,是三年来最低水平。这次下降成为自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经济第四次出现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低于8%的局面。前三次分别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裂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蜚  任宏 《生产力研究》2007,(14):90-92
作者运用博弈论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客户、房地产开发商、政府之间的博弈,并以19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过热的实例说明这些博弈怎样导致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  相似文献   

9.
2004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2003年经济尽管属于正常增长,却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所以在2004年,需要更加注意的是抑制经济出现的局部过热,防范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计划政策,应由扩张转为收缩。在这方面,2003年上半年开始,短期宏观政策已经开始转变,一系列收缩性的财政、货币和计划行政措施初步出台。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的税收政策要有不同的选择。在判断我国经济在2004年乃至未来的二三年中,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态势的前提下,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税收政策应宜“紧”,不宜“松”…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统计局官员日前警告今年主要是防止中国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对于2007年来说,我们要防止两个倾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上海参加“2007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时表示,一个是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一个是防止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和萎缩,“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倾向还是要关注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波动.1991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进入中国,但投资的规模不大.到1992年,外商投资迅猛增加,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2000年这三年外商投资出现回落.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幅回升.从统计资料来看,在1991~2005年间,浙江在吸引外资方面也经历了类似的波动.  相似文献   

12.
冯科  黄育华 《新经济》2005,(3):52-55
有关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过热,最近的讨论非常热烈,意见也相当的尖锐.中国的房地产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房地产市场发端开始、迄今共有个两轮次。第一轮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我们国家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契机,掀起了一次房地产热。那一轮的房地产热,留下了很多烂尾楼,留下了很多不良资产,也留下很多的教训。第二次的房地产热潮出现在近几年.  相似文献   

13.
自2002年中国房地产出现投资过热和价格飙升的非理性繁荣以来,中央政府的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和政策就从未间断过,但是各大城市房价依旧继续攀高.  相似文献   

14.
袁向群 《技术经济》2004,23(6):58-58
20多年来.乡镇企业发展成功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然而它经历了1984至1988年和1992至1996年两次增长高峰后-出现了近5年来的发展低谷,增幅下降,吸纳劳动力变慢,其原因虽然有多种,但经营管理粗放,“少数企业管  相似文献   

15.
(一)“过热”与“过冷”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从经济增长率来说,前三年(1988—1990年)由于治理整顿的关系,经济增长率只有5.4%,后三年(1990—1992年)的高速增长达到10—12%,这乃是对前三年低速增长率的纠偏,重新恢复1984——198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11.5%的水平,这不能说是“过热”。由此可见经济增长率是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验证明,之所以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经济师夏添撰文说:我国引进外资已经历两次高潮,现在正进入第三个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1987年前后,以东南沿海乡镇企业为重点,外资大量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带动了初级型外贸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出现在1992年春季前后,以开发区的崛起和第三产业的勃兴为起点,外资大举进入我国经济技术产业;1993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开放进人更深层次的新时期,外商对华投资来势更猛,将形成第三次高潮。正在深化改革的国有企业可把握这一有利时机,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观点     
用结构政策解决贷款猛增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简单说有三种观点:过热、不热、局部过热。我仍然坚持去年9月间提出的观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总体上说,是基本良好的,在某些地区和行业存在过热的倾向;对贷款迅猛增长要予以充分关注,但不至于担忧马上会引起像1986、1992年那样的严重通货膨胀,应该力争在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政策解决贷款继续猛增的态势。——《证券时报》夏斌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下半年、特别是2003年春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张,部分原材料价格增幅超过1倍。目前,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过热趋势已经得到明显抑制,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正在探讨如何采取进一步措施、既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又能避免投资的反弹。纵观这一轮的投资过热,笔者发现拉美国家曾经出现的过度投资现象具有较强的国际比较价值。吸取这些国家和我国自身的教训,有助于我们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操作上尽可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及解决房地产过热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宝成  董玮  王代敬 《生产力研究》2005,(12):181-182,188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房地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针对我国目前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的争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并未出现泡沫,但存在过热现象。并提出了解决房地产过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如何把握宏观调控机遇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从全局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常熟市干部群众自觉把中央精神、形势发展和常熟实际相结合,围绕发展促调控,抓好调控促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四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经济全面过热,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