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一方面,我国对外贸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又出现了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条件得不到改善,贸易利益降低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行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产品内贸易、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是一种新兴的国际产业分工方式,产品内贸易是其贸易形式.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不再仅仅局限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还包含同一生产价值链内部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内贸易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要成果,也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必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能力;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整体升级;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发挥技术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型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条件和机会.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仍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依据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和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技术产品的贸易结构会不断上升,取得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局部领域的高科技创新,超越要素禀赋分工基础,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期通过技术积累获取竞争优势,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外部结构性失衡、对外贸易结构与贸易方式不合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增长的社会成本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外贸易模式转型势在必行。剖析与比较其他国家贸易模式转型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敬峰 《北方经贸》2004,(1):105-106,108
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 ,我国从事着较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但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我国欲获取产业内贸易更大的贸易利益 ,尚须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孔婷  宋屹 《商场现代化》2006,(25):43-44
200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增长率高达36%。这基本上都得益于“中国制造”背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轻工业产品的比重进一步减少,重化工业产品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这意味着我国贸易既有量的增长,也实现了以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高度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外贸易增长的喜悦背后潜在的危机。一方面,低价格导致出口低价竞销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出口剧增;另一方面,我国的外贸结构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太大。同时,在产业高度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业链短、科…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人民币升值的良好契机,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条件,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真正的贸易强国。并提出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通过产业升级与优化和产品升级与优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提供物质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研究服务贸易对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伯格斯模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净出口国有利,而造成净进口国货物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文章基于伯格斯模型对2000—2014年15个国家服务贸易差额与货物价格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面板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关系符合伯格斯模型的结论,但伯格斯模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即服务贸易对货物价格贸易条件具有差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转变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点的贸易增长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亟需解决目前贸易增长中所面临的诸如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加快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文章指出,应将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品结构合理,进出口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增长方式,以促进我国外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出口产品的结构,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分为初级产品占出口主导阶段、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主导阶段和加工贸易占出口主导阶段。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上升,跨国公司是重要推动力,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等。贸易全球化对我国存在消极影响,包括恶化贸易条件、滋生贸易保护主义、增加贸易争端、外商获取较多国际贸易利益等。对此,本文提出了贸易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贸易自由化福利收益模型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福利收益模型,将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收益进行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服务贸易自由化比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大。以发展服务贸易为主,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但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不具备这种条件。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及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为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1980-2005年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开始将注意力从贸易量转到贸易结构上,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贸易结构的存在上,而忽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有正向作用;研发与创新投入的增加集中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易造成对外贸易摩擦,但贸易摩擦并没反作用于贸易结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仍不能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数据,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表明,尽管中国是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但文化贸易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文化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手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品和新媒体这些外围的文化产品中,具有核心内容的影视媒介、音乐媒介、出版物及版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出口比重低、竞争力弱。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当今社会贸易种类已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中最核心、附加价值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中国与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美、日、德、法、意经济体间生产者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比较测度,揭示出当今中国在急需产业转型、效益提升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同时,文中应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受约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2000-2005年间,中美、中德、中意专利产业内贸易不存在,仅有产业间贸易,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专利技术方面的差距所在。基于文中的研究提出我国要大力提升专利业发展、继续巩固货物贸易比较优势,提高科研、提升人力资本和加强环保,这将对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On the conservation of d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disaggregated bilateral trade data, we find that the elasticity of trade to distance increased (in absolute value) by about 10% since 1985.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is shift, we decompose the change in the distance elasticity of trade into the part due to a shif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rade among industries and the part due to a change in the distance sensitivity within industries. We find that adjustmen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rade had little effect, but for 40% of industries distance became more important, with nearly all of the remaining industries showing no significant change. We explor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as to why the elasticity of trade to distance increased in some industries. We find that homogeneous goods, bulky goods, and high tariff goods became significantly more distance sensitive. In contrast, the evidence implies that changes in tariffs and freight costs have reduced the importance of distance on trade. We conclude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importance of distance over time is related to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goods and the level of trade costs, but not to changes in tariffs or freight costs.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南洋  杨红强  聂影 《国际贸易问题》2006,(8):115-119,F0003
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的内涵不断加深,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本文在分析中国和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利用1999-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数据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指数和结构收益指数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缓慢,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的服务贸易出口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尽管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迅速,但比重不高;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优化幅度很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地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已引起众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创意产品已成为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出口产品。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内地创意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顺差逐步扩大,贸易地位逐步提升,贸易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国际竞争力很强。战略上高度重视,加强政府扶持,加大科技投入与发挥民间组织力量是进一步提升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