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危机爆发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公共债务:央行向财政部上缴铸币税;降低再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水平。在此过程中,国债市场同时承担了货币政策传导和政府融资功能,中央银行致力于将投资者的资金从长期国债市场挤入短期资本市场,降低投资者的债务久期,而公共债务管理者则试图在低利率环境下发行长期债券延长债务久期,降低债务成本,二者的政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随着发达国家相继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债利息将会迅速增长,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对中国而言,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内债券市场;降低主权债务管理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的潜在冲突,建立国家层面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2.
美国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主权债务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和债务危机,成为限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以及后续持续量化宽松的趋势,引发全球国债竞争性发行问题。量化宽松政策之下,通货膨胀预期骤增,而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和经济增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虚拟经济的相对缩减和重大技术创新的涌现。在全球经济体系相对混乱之际,中国应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三个层面开展行动,化危机为机遇,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早日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在传统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后,美联储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然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内容、政策效果以及退出机制,试图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主要利用美国国际收支(简称BOP)账户、资金流量表等统计数据探讨量化宽松与资本流动之间相互联系。分析表明,国际资本流动与量化宽松之间关系密切,量化宽松是资本流向EMEs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资本流动则影响了量化宽松的有效性,量化宽松和资本流动是引发全球货币汇率冲突的关键性因素。各国应通过国际协调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生效和压制冲突,使全球经济得以更加平衡地复苏以压制冲突,而且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调整责任。 相似文献
5.
在应对危机的政策选择上,当利率接近为零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成为部分国家的选择。本文选择了连续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美国和作为全球最早采用过量化宽松政策又在应对这轮危机时重启该政策的日本,介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两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各自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并对两国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和执行效果进行了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6.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将极大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跨境资本流动。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和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现实经济状况两个角度分析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认为这一政策是利弊权衡后的现实选择,但是退出的过程将充满风险。随着流动性的趋紧和美元利率的上升,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潜在的脆弱性有可能暴露,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应对可能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及早练好内功,增强抵御和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业已启动,该政策工具的使用已呈现出针对性、超常规和高度宽松的特征,同时,该工具的政策机制传导出正面和负面效应,也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考验。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在一系列传统宏观调控手段失效的情形下推行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企图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本文分析“量化宽松”的政策本质,总结了其在政策导向、实质、实施效果、潜在风险等方面与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不同;最后分析了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产生背景,分析量化宽松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从推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促进国内通货膨胀、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大外汇管理难度四方面,分析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影响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0年一季度以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弱化。在降息、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等刺激经济增长的常规政策措施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巩固经济复苏势头,美国采取了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非常规措施。量化宽松政策增加的基础货币将导致美元贬值,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刺激国际市场短期资本流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稀释美国债务,加大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损失。中国持有的大量固定收益美元资产将因此大幅缩水,并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和短期资本大量涌入的挑战,需采取优化外汇储备投资结构、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管控、加快实施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多方面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13.
14.
The Federal Reserve employed aggressive measures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to stimulate a sluggish economy. These included Operation Twist and quantitative easing rounds one (QEI), two (QEII), and three (QEIII)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purchase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Chairman Ben Bernanke made it clear that the Fed’s policies should work not only through low interest rates alone, but also through wealth cre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ed’s actions to increase asset prices and thus enable the wealth effect. We find that increases in monetary aggregates, such as the monetary base, excess reserves and M2, increased equity prices. This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Operation Twist and the purchase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The purchase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was also seen as increasing housing prices.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5.6%,是近十年来的最高增幅。自今年以来CPI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3%这个年初的预期水平。 相似文献
16.
软预算约束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软预算约束的货币增长动态均衡模型,试图从长期和制度的角度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演变轨迹及近来的良性转变。首先,本文在货币增长模型中分析软预算约束与稳态增长率、稳态通货膨胀的关系;其次,运用模型基本结论,结合信贷政策和货币需求因素,分析预算约束状况与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周期转换及良性转变的关系;最后,运用经验数据对模型理论预测进行检验。本文结论认为,国有部门的软预算约束及其引发的信贷政策的松紧变换,导致经济频繁出现高增长、高通货膨胀与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周期性转换;国有部门预算约束的硬化,将有助于消除政府行政干预引发的制度型或政策型经济波动,促进中国经济走出一条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的新运行轨迹。这一结论得到了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面临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风险,需要做好同时应对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准备。我国总体的经济走势面临“滞”、“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滞胀”最难治理,也最需要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4年全国地方债审计公告,选择全国地方债和浙江地方债为标杆,以债务投向偏好和债务融资偏好切入地方债投向结构,以债务融投资差额率切入地方债投资成本,对广东地方债投资风险进行了深度研究。本文认为,广东地方债投向“准经营性”特征突出,但地方债投资成本整体较高,政府直接参与债务逾期率较高,救助责任债务投资存在“政企关系”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