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犯罪也在日趋增加。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计算机犯罪,要确定犯罪、抑制犯罪和惩处犯罪,证据就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电子证据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系统文件、内容数据、通信数据、日志文件、临时文件及电子辐射文件等。数字取证主要是对电子证据进行识别、保存、收集、检查、分析和呈堂,从而揭示与数字产品相关的犯罪行为或过失。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应用,传统的金融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电子证券为代表的网络金融的出现,给我们如何确保网络时代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金融活动中电子证据已经大量地出现.本文立足网络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控制要素,对网络金融电子证据的概念、电子证据效力的法律认证、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计算机、电子文件悄然进入到家家户户,把人们带入到了信息化时代,电子证据的出现对各国现有的证据制度带来了很大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现有的证据制度。而且,在司法实践领域,好多犯罪嫌疑人利用高科技犯罪,相关数字信息也就被作为证据进入诉讼程序。这些数字信息的认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难题,因而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热议的话题。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电子证据展开一些研究,从其效力及证明力着手分析,以期对推动我国电子证据立法和完善证据制度产生一些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罗浩恺 《金卡工程》2009,13(1):17-18
伴随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与电子数据信息载体相关的诉讼问题的逐步产生并且向传统证据法理论提出挑战。主要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电子信息有其区别于传统证据理念的特殊性,电子信息的证据存在形式亦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但目前关于电子数据信息存在形式的证据地位的研究还大多停留传统证据工具论层面,难免囿于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条框之内,而作为现代高科技伴生物的电子信息载体,以信息载体论为基点对电子数据信息载体的证据地位加以分析研究,似乎更便于理清对于电子证据地位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帅 《金卡工程》2009,13(12):109-10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在如今一些案件中,证据的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夫妻一方收集配偶与第三者的证据时,如何采集双方的QQ交流信息的调查取证等。电子证据以完全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独特表现方式,成为了一种新型证据。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这类证据的规定尚不完善,导致实践中法院对这类证据的认定不一,那么如何合法收集这类证据,且能够被法院采信,就极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张杨 《金卡工程》2010,14(7):23-24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呈猛增趋势,侦查措施也正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网络监视控制便是其中之一。网络监视控制虽具有高效、便捷、科学、成本低等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公民人格权如隐私权等权利的侵犯;网络监视控制证据的合法性与可采性存在争议;对侦查部门实施网络监控活动的法律规制不完善等。在此,本文仅以网络监视控制为原点,针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规范侦查程序、提高证据意识、完善证据制度与权利救济的角度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震惊全国的冤假错案,多与刑讯逼供和相关的非法取证有关,通过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以解决已经达成共识。我国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非法证据排除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规定,但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裁判程序的缺失,不能达到排除非法证据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裁判程序缺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裁判程序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贸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中客户融资需求的网络融资业务应运而生。网络融资业务是银行融资产品与网络技术手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具有操作流程电子化、业务效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网络融资业务在线交易方式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传统融资模式,也引发了电子签名效力、电子证据收集、电子档案保管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为防范相关法律风险,促进网络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融资业务系统的设计开发,逐步建设电子合同档案保管系统,积极研究科学有效收集电子证据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林雯 《金卡工程》2010,14(8):52-5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后,迅速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联合机构所采纳。然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理论界却备受争议。批评者认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后果是放纵了一些犯罪的人,这些犯罪的人因为警察的的错误逃避了处罚,从而逍遥法外。更多的人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持赞誉的态度,这一规则对于保护人权,维护法律的权威、阻止警察的违法行为,发扬执法道德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试从非法证据的概念和排除规则入手,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在构建中的矛盾对立及其对我国刑事诉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文亮 《中国外资》2010,(12):177-177
随着计算机犯罪的日益猖獗。计算机取证技术成为了提取计算机犯罪证据的必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WIDOWS日志进行计算机取证的主要方法,并且探讨了用此方法进计算机取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王智 《金卡工程》2008,12(9):58-58
网络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电子证据亮相在司法实践的舞台.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记录方式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由于电子证据的取证过程运用的主要是技术手段,因此常会因为网络及技术问题导致电子证据的丢失、变化或篡改等,以致其证明力度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彭晓辉 《金卡工程》2010,14(9):72-73
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刑事诉讼实务中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刑事证据与刑事诉讼任务的落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做到准确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不放纵犯罪,不冤枉好人,正确地执行刑事法律,首先要正确运用合法的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我国法律明确禁止非法取证行为,但是对非法证据在审查起诉阶段是否应加以排除,刑事诉讼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只是在第43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对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作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尤其是其中公诉部门,在某种程度对刑事案件具有终局性的决定权,应承担起排除非法证据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审计方式,电子证据的适当运用也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重要性日益凸现,但目前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审计中电子证据的获取和运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计算机审计中电子证据有效运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任伟珍 《金卡工程》2010,14(4):120-120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对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也在加紧进行。而证据规则的建立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关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全部诉讼活动的实际上都是围绕证据进行,但只仅仅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还不够,还需要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配套机制,发展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5.
孔鸿滨 《华南金融电脑》2006,14(10):100-10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止2006年6月30日,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23亿人。在上网用户总数迅猛增长之时,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相关应用的需求量也逐年稳步上升,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计算机这把“双刃剑”也在成为高科技犯罪的工具,黑客入侵、网络钓鱼、间谍软件、病毒发布、色情传播、源代码失窃等案件更是频频见诸报端,它们的大量出现必然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计算机犯罪具有犯罪主体专业化、犯罪行为智能化、犯罪客体复杂化、犯罪对象多样化、危害后果隐蔽等特点,这使得计算机犯罪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刑事犯罪。尽管如此,计算机犯罪通常都会在计算机及其外设中留下大量与犯罪有关的数据,进而让司法人员根据相关技术找到证明某个事实的证据成为可能,因此计算机与法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机取证也就应运而生,它对:于起诉这类犯罪行为变得至关重要。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而言,计算机取证技术这种事后分析的办法也必然给追踪黑客行为和提高系统防护能力提供了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6.
门盈 《金卡工程》2009,13(12):30-31
电子证据在现代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电子证据的多媒体性、易修改性等特点,使其可以多种形式在法庭上出示,这就为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对电子证据的出示必须遵循法定诉讼程序。基于此,分析电子证据的独有特征,比较其与一般证据的差别成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并完善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从而达到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保证网络时代诉讼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程辉 《税收征纳》2012,(6):15-17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以电子证据为法律凭证的现代化税务稽查模式已形成。纳税人利用加密、授权等方式隐匿交易信息,编造、修改各种电子凭证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传统的税务稽查取证工作带来了冲击。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规范电子证据取证工作,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以盗窃、变更虚拟财产为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财产是网络时代新产生的一种合法利益,构成刑法保护的法益。盗窃虚拟财产的整个犯罪过程可以分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移转、删除虚拟物品两个阶段。本文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对盗窃、变更虚拟财产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盗窃虚拟财产,不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应该以盗窃罪论处;变更虚拟财产应成立新的罪名。  相似文献   

19.
电子证据是信息化、电子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证据种类,如何有效采集电子证据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人民银行在履职检查中也会遇到电子证据的采集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人民银行在检查中电子证据采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闫艳  顾俊怡 《金卡工程》2010,14(6):97-97
必须严格审查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主体是否适格,严格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对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庭举证,应当立足我国现有的诉讼规则,充分重视刑事电子证据的特性,在现有的或可预期达到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