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作品《梅丽迪安》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身份的小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由一个迷失自我的女性,经历反叛和南方之旅,最终完成了自我身份寻求的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当代最为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很多都涉及了黑人女性主义。因此,论文将围绕托妮·莫里森作品中所涉及的黑人女性主义展开讨论。具体来说,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了黑人的智慧,主要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她们所做出的悲壮抗争,并根据科林斯和格里芬关于黑人女性安全空间的理论基础,有创见性地提出了要构建属于黑人女性的安全空间,以此来解决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沃克通过文学创作为一直被忽视的美国黑人妇女代言,从而赋予了她们现身和立言的权利.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对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从文本和语境二元对立的关系中阐释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和历史,揭示出黑人群众是如何在社会进步中实现精神成长的.同时,也揭示出作者对黑人运动的团结问题的期待和向往.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与爱丽丝·沃克是英美两国大师级的作家,莱辛以她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探索了女性在通往自由之路上的自我成长,其中那些极富独立精神,具有坚强意志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而沃克由于具有既是黑人又是女人的双重身份,在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把追求种族平等与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莱辛与沃克都怀有深深的非洲情愫,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浓浓的非洲情怀。这两位作家在刻画妇女形象时都表现出了博爱的人文情怀,在对女性争取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重构自我的价值方面投入了浓墨重彩。虽然两位作家都拒绝被贴上"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但是二人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是女性主义的力作,都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殿堂》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都相关,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小说里却使用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美国黑人乡村口语和规范美国语。这种跨文本的语言策略客观地映射出黑人英语和黑人文学的发展轨迹,隐喻黑人和白人、边远群体和主流社会最终的融合、团结与平等,张扬出妇女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作家渴求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1982年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获得多种奖项,但它却因为对黑人男性无情的鞭笞而受到来自黑人群体的指责。事实上,《紫颜色》中的黑人男性形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他们不是单一的恶男人形象,他们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的文学创造与大多数黑人作家、女性主义作家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以爱与救赎为灵魂的妇女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在文本的写作技巧上摒弃传统叙事手法的诸多特色,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胆和创新,运用多元的、碎片化的结构框架,更为有效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并在女性主义叙事学意义上有所建树.沃克所的“妇女主义”是一种跨越种族藩篱和性别的美好世界,进而颠覆了黑人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8.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优秀代表的作品。小说塑造以黑人为中心的“底层”世界里的黑人生存的现状,特别是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本文通过秀拉、奈尔和夏德拉克的行为揭露黑人悲惨的生活遭遇和黑人本身所具有的厚重的黑人文化来寻找一条黑人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非洲的历史大多是宗主国所书写的,种族隔离时期的审查制度使非洲的历史书写更加陷入失语状态。《我儿子的故事》中戈迪默改变传统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让一位黑人青年作为主要叙述者,并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加入不同肤色人物的自由间接引语,消解帝国历史书写的霸权,同时以艾拉和贝比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推翻了第三世界女性父权化和殖民化的命运,书写了非洲女性的历史。帝国大写历史的消解和黑人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在解构白人中心主义的同时达到了反写南非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库切作品中黑人女性因殖民统治、性别压制以及主体意识的缺乏而“失语”,她们处于社会最低层。黑人女性以沉默抵制不平等的话语权及对其主体地位的剥夺。库切希望黑人女性建立起主体意识并争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小些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妇女主义理论主张建立姐妹情谊和女性联盟,并团结黑人男性.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恢复和重建身份意识和自我价值,而且成功塑造了寻找灵魂回归和获得心灵救赎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时,她对于黑人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以托妮·莫里森为典型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书写着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实现梦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最蓝的眼睛》中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女孩是文化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审美异化和灵魂扭曲的缩影。黑人的自我憎恨、否定和对民族文化的叛离,使他们沦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托妮·莫里森突破了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民族的精神警醒,以强烈的自决意志,去探寻"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在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玛雅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持续转换"人格面具"的过程,展现了文化冲突下黑人女性的成长与困惑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展示了黑人女性打破沉默,努力寻求自我话语权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佩科拉、秀拉是托尼.莫里森最早的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们不同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这两位女性的分析,揭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只有继承民族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如果摒弃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16.
扭曲的母爱     
托尼.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唯一的黑人女性得主,一直致力于探求在主流社会中维护和构建黑人的文化本位,通过对黑人文化、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的描写,表现出她对黑人命运和文化传统的关注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通过配克拉这样一个黑人家庭庭对待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因此导致地家庭的悲惨同命运,向人们展示了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殖民比土地的占有更加可怕,更  相似文献   

17.
日本女作家酒井智子的短篇小说《离家出走的一天》采用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在对女性话语主体地位的张扬中遮蔽了男性的处境;而小说的最后出走的妻子回到家中则显示了女性存在的悖论:追求自由与完整,就得抛弃母爱;而抱起孩子,却也扔掉了自我。因此,女人别无选择,只能回家。这是女人的无奈与尴尬。论文试图从这篇小说的叙事模式入手,由外而内,进入其所昭示出的性别困惑。同时,通过细致的解读以期唤醒重建两性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在其文本世界里再现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压迫与思想上的侵蚀,重新书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她在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以博大的视野超越了种族关怀,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探索与再创造,本身就是对黑人文化本位的顽强坚持,她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母爱与暴力     
本文通过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和母爱表现形式,来分析莫里森是如何让母爱与暴力并置,以扭曲、残忍、不近人情的母爱表现形式来展现生活在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重负.  相似文献   

20.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流传于世的作品《宠儿》,叙述了女黑奴塞丝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虽已废除,但宠儿还魂归来,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最后塞丝被她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和一群黑人所拯救。本文通过创伤叙事语境解读该小说,探讨黑人如何努力追溯本种族的历史,不断抗争,探寻未来出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