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政治价值认同及政治信仰具有坚定性,在政治实体认同上具有功利性,在政治工具认同上具有务实性,在政治效能认同上具有差异性等特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有多元文化的涌入、我国的民主法制不完善以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足与知识水平的限制等。应该从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坚持知识教育、实践教育和信仰教育三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教育;也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形成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参与既表现在现实空间中,也表现在网络空间中。在现实空间中,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弱,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治参与可能面临较大风险,所以,大学生政治参与意愿不强。相反,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征降低了政治参与的风险,能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还能引起高层注意。因此,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就由现实空间走向了网络空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提升了政治参与的价值和能力,提高了政治参与的水平,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但还存在不少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需要从制度、文化等方面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协调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中政治参与,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冷漠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有效激活大学生政治冷漠、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第一,强化学校的民主管理,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第二,社会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第三,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心理调适,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教育和引导;第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齐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参与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民普遍地、有制度地进行的政治参与,是其政权稳定的重要标志。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对现存政治体系认同的表现。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这一现实问题,可以选择国家和公民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与有序的政治参与相结合等途径提高政治参与总水平。  相似文献   

5.
论地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地图横版改竖版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与政治具有密切关系,中国地图由横版改竖版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它可以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和国防观念。高校以地图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全球观,培养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网络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参与的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发展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文章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矛盾,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层面上提出了引导大学生实现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当代国家政治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构建法治国家,把法律素养作为国民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法律通识教育也成为构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由此,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起来,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人才,为国家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公民意识的涵义,从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旨在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有关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一定的行为能力,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对其自身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的形成、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并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无疑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临挑战。应通过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政治知识及政治参与方法的传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等路径,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概念反观中国社会的结构与转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缺位。文章认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意味着在国家层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公民社会组织层面,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建立平等协商的对话沟通平台;在个体公民层面,则要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使每位公民具备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愿望和相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越来越多的道德失范问题被曝光,如何重建公民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体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高素质的新生代的后备军,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因而如何面对目前大学生的公正意识存在偏差,并积极解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时代课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公正意识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其原因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公正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对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公民意识是政治稳定的内在支撑,公民意识支配下的民主参与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公民意识支配下的理性、规范的参与方式是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只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法治国家的普遍规则秩序方能有效建立,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大学生群体公民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主要表现为成员资格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普遍不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性别、家庭背景、生源地、专业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其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有显著相关性.但是,不同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各个方面的程度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认识能力相对较差;思想活跃,逆反心理较强;情感丰富,心理负荷较大;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是前提;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是关键;第三,规范网络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保障;第四,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是根本;第五,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6.
微公益目前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与其中能提高综合素质并促使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当前多数大学生有过微公益参与经历,但整体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程度受到大学生对微公益的了解程度、活动岗位及培训提供情况、微公益负面消息等因素的显著影响。针对此情况,可从高校、微公益组织、政府等不同实施主体角度具体推进,着力培育大学生微公益意识,扩大岗位与培训供给,强化微公益活动监管,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提升通过微公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国家意识提供了条件,同时,又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移动网络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和自媒体性的特点,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移动网络时代建构大学生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塑移动网络的认知社会化,增强移动网络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加强移动网络时代政治心理调适,加快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职思想政治课是为大学生工学结合保驾护航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差强人意,概括起来就是:企业不满意、教师不适应、学生不愿意。国家、社会、学校和企业等各方要树立大德育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环节参与,探索出更好更多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苏4所高校10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超越时空的虚拟性;二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广泛、渠道多样;三是认知和行为脱节,理性和非理性共存;四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政府决策,又易导致大学生或参与失度,或远离现实政治,甚至危及政治稳定。因此,必须通过高校教育引导、政府政策调控、个人自我修炼三方协同努力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社会渠道与手段相结合而完成的,是一种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其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大学生群体仍存在各种公民主体意识淡漠、缺失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诉求凸显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