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盟关税同盟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盟的未来取决于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模型、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模型、竞争效应模型、规模经济效应模型对中国东盟关税同盟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和探索,旨在为加深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关税同盟理论作为系统地分析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的纯贸易理论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探讨了从1950年雅各布·维那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关税同盟理论开始一直到丹尼斯(R.Dnnis)、康威(F.Conway)和费尔德(J.Field)的劳动要素关税同盟理论的发展与福利效应评析过程,同时指出了关税同盟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学界流行的看法,即认为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既可导致贸易创造又可导致贸易转移,这是不正确的,这种所谓的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型关税同盟。一个混合型关税同盟包含了一个纯贸易创造型关税同盟和一个纯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建立能否给某个加盟国带来福利的增加,取决于这两股相反作用力的相对强弱。若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则福利增加,反之亦然;若两者相当,则还能出现福利不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泰贸易效应进行分析,证明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下,中泰贸易体现出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并有助于修正贸易扭曲,动态效应明显;通过对2005-008年度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泰两国的出口结构特征。上述分析和结论有利于反思中国在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的收益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展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1日欧盟进行第5次东扩,此次东扩所接纳的新成员国此前多为转型国家,这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生产率较之欧盟比较低。东扩之后,由于欧盟内部取消关税,极易造成区域内贸易创造效应和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欧盟东扩后的成员国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欧盟与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认为欧盟东扩不会因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从根本上改变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基础上,最后提出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智利双边关系的发展在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中国智利双方签署FTA。FTA的签署对中智双方会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巴拉萨模型的分析表明,中国智利FTA对中国没有贸易创造效应而有净的贸易转移效应,对智利没有贸易转移效应而有净的贸易创造效应。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双方进口比重和进口商品结构不同。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智利的贸易投资关系以及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对印度反倾销申诉样本构成、金额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被诉中国、中国台湾和欧盟的影响较大。实证分析发现印度反倾销申诉对被诉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征收关税和实施反倾销措施都会导致被诉方涉案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减少,即均存在贸易破坏效应,比较关税与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发现反倾销措施对印度进口贸易的限制作用均远大于关税,表明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印度替代传统关税控制进口的贸易政策。同时,印度反倾销措施还对被诉方出口具有贸易转移效应,使被诉方出口市场丧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关税同盟理论这一分析框架,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社会福利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效应等静态和动态经济效应等几个角度对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绩效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绩效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发达国家即将开征碳关税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可选择不实施碳税政策、先实施碳税政策、后实施碳税政策.引入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构建了相应的微分博弈模型,并求得马尔科夫完全纳什均衡解的表达式,再通过参数赋值求得数值解,分别从全球碳排放总量和企业利润两个方面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选择碳税政策及实施时机的环境效应和贸易效应.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碳税政策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发展中国家实施碳税政策有明显的环境效应,先实施碳税政策有最明显的环境效应;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碳排放优势和不明显的生产成本劣势,或具有不明显的碳排放优势和明显的生产成本劣势时,发展中国家实施碳税政策有明显的贸易效应,先实施碳税政策有最明显的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削减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资源自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自由贸易,究竟会给中国商业贸易带来什么样的竞争效应?最终的竞争效应如何?从短期均衡来看,对中国商业的影响不可低估。从长期均衡考量,贸易自由化与我国商业发展将呈正相关态势,商业服务贸易在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较大威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对知识产权壁垒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知识产权壁垒主要通过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发挥限制进口、保护市场的作用,接着通过两国单贸易方向厂商均衡模型对知识产权壁垒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的三种典型知识产权壁垒,即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壁垒、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和知识产权滥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最后得出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韩贸易合作的产业内贸易效应:1992—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韩两国贸易合作与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系.通过对1992-2007年两国平均关税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平均关税每降低0.01将导致产业内贸易指数上升0.27.由此得出,在中韩两国贸易合作进程中,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降低,双边产业内贸易将得到更快的增长,两国贸易合作的调整成本呈长期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方面分析了南方共同市场产生的静态效应。分析认为,南方共同市场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十分明显,但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这有利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1998年后的两次经济危机对南方共同市场一体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17日,历经近10年的中澳自贸谈判终于圆满结束。中澳自贸协定意向书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最为全面的贸易协议,谈判共计22轮,协议内容包括关税减让、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投资领域开放等。中澳自贸协定意向书的签订,将对中澳双边贸易产生一系列影响,既包括贸易创造、贸易转移、贸易扩大的静态效应,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等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1995~2007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为样本,就反倾销对中国出口行业的损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统计发现受国外反倾销影响的出口行业主要有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杂项制品、化学工业、机电设备和纺织品等。实证分析表明化学工业、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设备行业存在贸易破坏效应,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在化学工业、塑料橡胶、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未分类产品中存在正向的贸易转移效应,杂项制品中存在逆向的贸易转移效应;而否定结案中,杂项制品中存在正向贸易转移效应,塑料橡胶、纺织品中存在逆向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地理大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境内运输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下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本文基于关税、高速公路与进口供应链,从一般贸易企业的进口投入品方面分析了境内运输成本下降对贸易开放的放大作用,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述了关税下降对进口供应链分散度的具体影响渠道,论证了高速公路对关税下降效应的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关税下降和高速公路开通均能提高企业的进口产品分散度和进口来源地分散度;高速公路开通对关税下降效应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进口供应链稳定性依赖度高、交通运输依赖度高的企业来说,放大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关税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集中于关税的贸易功能上;第二层次延伸到关税的相关研究领域内,体现出关税的复杂功能。结论是,虽然作为财政和保护手段的关税功能在日益削弱,但作为公平贸易政策的关税作用却在日益上升。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需要把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税、自由贸易政策的关税与公平贸易政策的关税结合起来运用,在国家福利提高的基础上以实现较好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订,迄今已近十年,对中国和智利两国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回顾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历程,总结中智自贸区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重点利用巴拉萨模型对中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对中智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模型的结论是:中国不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但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且它主要来源于中国对智利的铜及其制品的进口,而且是从对日本的铜制品的进口转向了智利的铜制品的进口。智利不仅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且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时间界限,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双边贸易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81-2009年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在工业制造品方面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NAFTA在为美国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并没有显示较强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20.
经济地理稳定均衡是由区内外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不再把区域视为没有空间维度的"点",而是认为区内外均存在贸易成本,且技术溢出、环境污染在区内外也有差别。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得出的研究结论表明:(1)本地技术溢出效应或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加,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反之,本地环境污染效应或跨界技术效应的增加,有利于产业的分散布局。区内贸易度的增加,也有利于产业的分散布局。当工业品替代弹性过低或过高时,中心—外围结构都可能是稳定的均衡结构。(2)在一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内,不仅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为稳定均衡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或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3)当贸易自由度较低或较高时,对称结构都可能是稳定均衡结构,甚至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无论贸易自由度如何变动,对称结构均为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