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田玲 《当代经济》2016,(33):62-63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重要产物,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在区域创建新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成为了必须执行的工作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将产生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特性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其健康发展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中、日、韩、美、德五国共2 567位受访者关于新能源汽车态度调查的对比分析,从消费者角度讨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和优劣势。分析表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优势在于:消费者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的性能而对其发展具有较高的支持度;潜在购买热情高;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期望大。劣势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究较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除节能环保之外的其它性能了解不够。最后,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侯光明  景睿  石秀 《技术经济》2021,40(11):13-22
新时代下,协同创新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适应外部复杂环境、解决创新效率低下,规避创新风险的必然选择.根据相关研究,在区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不同创新绩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作用模型,并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协同创新模式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三种协同创新模式均能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且动态知识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也得到了验证,但各模式的作用情境有所差异,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基于创新目标选择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汽车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技术新能源汽车由于使用电池包作为动力,为了增加其行驶里程和提高车身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有目标地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就成为必然的途径。同时作为有效的节能手段,汽车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作为其中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尽管在这几年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度有效性的分析,得出现行的制度安排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结论,然后分析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始阶段,制度创新是如何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最后,分析了政府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崔玲 《经济》2011,(5):62-64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主要发力点,国家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汽车行业今后5年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节能  相似文献   

7.
国家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各国都非常注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对于我国汽车业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已成为我国汽车业实现跨越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8.
两会期间,不仅新能源汽车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而且无人驾驶汽车和网络约车也备受关注,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新经济"崛起助力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万辆,产销量分别实现同比增长3.3和3.4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已超过1%的拐点,开始由产业导入期向成长期转型,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仍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后,企业在核心部件、  相似文献   

9.
以187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剔除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并从企业自身特征角度,采用Tobit模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呈现“N”型发展趋势,规模效率是制约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企业规模、专利存量与企业创新效率正相关,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支出均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积极作用,但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不显著,政府补助强度与企业创新效率负相关。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完善政府补助评价机制以及建立新能源汽车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是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演进过程,研究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3个演进阶段依次存在的系统脆弱性风险、盲目扩张风险和匹配依赖风险,并围绕创新驱动、创造需求及利用环境3个方面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进行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提供理论指导与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1.
《经济》2009,(8)
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令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新能源汽车时代提前到来,为我国汽车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重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同效果,借助复杂网络的"网络的网络"模型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式"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调度,并基于拓扑结构和功能双重视角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脆弱性,据此判别(相连边)脆弱点对协同存续运行的影响。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上游、中游和下游子网络系统间)整体协同效果不佳(复合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099811268);考虑联结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相依边的复合系统协调度高于传统复合系统协调度,表明相依边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整体无序性;中游子网络有序度呈"随机非均衡"状态,其协调与否对整体网络协同影响较大;产业链创新系统(拓扑结构和功能)脆弱性较低,相依边不容易引发系统崩溃。  相似文献   

13.
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令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随着汽车拥有量的逐年攀升,全球能源紧缺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开发替代能源汽车,减少汽车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籍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和分析,从行业及单个企业这两方面揭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产业、企业这三个层面提供相关建议,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的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宇通作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领导企业,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发展,而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卓越。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宇通新能源汽车原始资料的三段编码,深入探讨其发展战略。研究发现,宇通公司通过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多维度创新,形成了协同创新战略,这是宇通新能源汽车取得目前成绩的关键。其中,产品创新战略是协同创新战略的核心,组织创新战略是重要保障,技术创新战略是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创新战略是必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协同创新战略模型和协同创新5阶段推进战略。  相似文献   

16.
胡丕国 《经贸实践》2014,(11):19-20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选择,美、英、日、德等世界发达国家纷纷运用财政资金直接资助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并采取税收减免、购车补贴、直接采购等措施鼓励应用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17.
今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或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汽车工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在方向,加快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浩 《经贸实践》2016,(5):81-8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汽车作为一种较为常用的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当中离不开石油等能源,但是随着当前能源形势的日渐紧张,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了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现状着手,分析系能源汽车技术的经济综合评价,探究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史兢 《经济论坛》2010,(8):72-75
提倡使用汽车新能源,确保能源供给安全,这已成为国人共识。但在政策实施中,汽车用户往往处于弱约束状态。文章以上海市新能源补贴政策为切入点,对政策间衔接、政策对象以及政策实施难点进行分析,并对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