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江苏省农村流动人口统计资料,本文归纳了现阶段江苏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并运用时间趋势外推法对其中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了人口流动对江苏农业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的相关策略,试图为推动江苏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3.
四川是流动人口的流出大省,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收益。因此,对四川省的农村流动人口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利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二代流动者呈现出与第一代流动者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涌向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流出人口管理从根源上保证流动人口的有序流动,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趋势。皖江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尚处于经济建设起步阶段,人口流动方向以流出为主,因此,研究流出人口管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皖江示范区中合肥市庐江县流出人口现状的描述及庐江县政府在流出人口管理中成绩和问题的总结,探索流出人口管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人口的地缘连锁效应和地缘聚集效应我国当前农村流动人口普遍存在着两种效应,这就是农村流动人口产生中的地缘连锁效应和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中的地缘聚集效应,地缘连锁效应是指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在产生中普遍存在的以地缘为突出标识的连锁产生现象。其表现为地缘中某一户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镇迁居人口的养老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村向城市的巨大流动人口潮。据国家统计局近期1%人口抽样调查测算,当前农村流动人口有7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在个人或家庭利益驱动下,大批农民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金。这种农村-城镇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川省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人口大规模流出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比重大幅下降,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代际分离普遍、家庭结构严重老龄化。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后果是:家庭的稳定性被动摇,传统家庭代际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养老的基础被削弱,农村家庭的农业生产经济功能弱化。建议:重视农村家庭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公共服务,推动家庭整体流动,促进流动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已有研究对少数民族农民向汉族农村的人口流动关注极少,然而这类具有差异性的农村内部的流动,是和当代城市化进程紧密关联。因为只有在汉区农村农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之时,才可能有民族地区农民向汉区农村的梯度推进。作者选择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对彝族农民向仁寿县汉区农村的人口流动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调查研究,并总结提出独特的彝族农业移民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流动人口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相反的人口流动模式。 江苏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一经公布,就令不少人大跌眼镜:这个地处长三角、一向被看作人口流动目的地的经济发达省份,在多数市流动人口净输入的同时,竟然还存在南通等流动人口净输出的市,出现了流动人口输入、输出两种不同模式并存的局面。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如何形成这两种人口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没有出现城市贫民窟问题,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解决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和融入问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仍然隐藏着一些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由于户籍、就业等因素的限制,一些进城农民工还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进得了城却无法长久留下来。二是城乡之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产生了较大社会成本,导致特定时点交通运输压力较大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三是众多新生代农民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劳动力乡城流动与农村留守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群体。本文将"流动"和"留守"置于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和农村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大农村人口群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本文认为,"流动"和"留守"两大人口群体的出现是社会整体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村"流动"和"留守"群体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流动和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化解,有赖于一个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南方农村》2010,(6):21-21
<正>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报告显示,如果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但每年新增流动人口由近600万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3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流动趋向家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农村》2003,(6):44-44
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的“单身方式”外出,而是以“举家迁移”的形式进行流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迁移问题专家段成荣教授分析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流动人口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先锋阶段;二是家庭化阶段;三是大众化阶段。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中的家庭化过程。这也使得流动人口中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超过1亿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到19.37%。…  相似文献   

14.
数据     
正我国流动人口达2.47亿呈现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趋势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也是连续出版的第7本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的流动迁移行为的主导因素。未来,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但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同时,流动人口呈现了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等新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流出地的视角研究流动范围对农村外出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选取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农民工主要输出省份河南省和安徽省的流出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跨省流动和市内跨县流动,省内跨市流动具有最高的长期居住意愿,因此更容易实现城镇化和市民化。按性别、年龄分样本回归以及使用混合估计模型和PSM检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回归结果间略有差异但不会改变基本结论。本文从收入预期、融入成本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解释流动范围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影响机制的检验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获得就业机会是基础保障,提高就业收入是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提升是实现人口跨区域流动并且提高就业收入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2013—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就业行业、就业单位到就业收入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分布等方面,对一线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人口流动做了独立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样本调查期间流动人口收入增长趋势明显;对个体而言,跨区域流动,高中及以下受教育者的主要动机是获取就业机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则主要是收入驱动;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流动距离对就业收入具有"乘数效应",流动范围越广,就业收入越高,这是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呈现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增强专业技能培训,对促进流动人口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流动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双向效应,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对流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缺少农业经营主体;种植作物单一,产品不具特色;农业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效率低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农村流动人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负面影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英美二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业发展的时期不同,城市经济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同,对劳动力素质的选择性也不同,二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调整和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农业人口流动现状的比较和分析,借鉴英美二国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