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晶华 《魅力中国》2014,(22):300-300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宣布开始新政,要求各大臣广献计策。在此情形之下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成为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蓝图。清政府实施的新政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础而展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对于研究张之洞的法律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建生、徐卫国合著的《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 ,2 0 0 1年 1 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约 2 2万字 ,着重探讨的是 ,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型及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洋务新政的推行 ,是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图强、求富是新政总的指导思想和长远的目标导向。具体指导经济活动的则是“制器”和“浚饷源” ,再佐以“分洋商之利”和富民的设想。具体措施就是兴办新式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企业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民间私人资本也得不到自由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甲午战后 ,清政府确立了“以筹饷练兵为急…  相似文献   

3.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于“甲午一败,庚子再败”后响应清政府新政的上谕,于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是清末新政时期创办的一百余份新式官报的模板。然而受史料及传统研究范式所限,人们给予《北洋官报》关注较多的是其对清末新政内容的呈现,而关于《北洋官报》及其副产品之编辑、印刷、发行等情况,未见旁及。本文以《北洋官报》的出版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清末官报的编辑、印刷、发行、舆论构建情况,探讨晚清十年官报的出版与政治改革、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十年间,留学欧美逐渐兴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动;二是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三是欧美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导向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在此期间,庚子之乱后的巨额赔款,以及举办新政所需的大量宪政经费,无不使已经千疮百孔的晚清王朝面临窘迫的财政危机。而江省乃龙兴之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清王朝必须付出大量的财力以巩固边防,江省此前收入依靠外省协饷,太平天国动乱后,清廷的财政权力分散,这使清政府的财政也由高度统一集中的集权逐步向地方自筹自用的分权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末公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财政政策本身的公债政策总是会深深地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清末三闪公债--1894年的“息借商款”1898年的“昭信股票”、1911年的“爱国公债”--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清末公债的影响和意义这一相对薄弱的问题,结合国债理论,就清末公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公债认购主体--居民的经济行为、公债发行的货仙效应、公债运用的总需求效应等方面对公债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梁盼 《新财经》2013,(11):98-99
在国家制度的革新中,经济制度往往会首当其冲。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而富国强兵,成了清末新政的突破口。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古老而又封闭的社会经济制度与强行闯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巨大的碰撞。随着一系列抗击西方霸权斗争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和绝大多数士绅终于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制度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首要的还不在于物质层面,而是制度设计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8.
阮兴 《发展》1998,(11)
义和团运动后辛亥革命前,风烛残年的清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勉力实行“新政”。由于清末新政是在臭名昭著的那拉氏的主持下搞起来的,被认为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和欺骗、麻痹人民群众,因而当时的革命进步人士皆斥之为“假维新”、“伪变法”。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9.
受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东北地区是清末中国卫生行政创立的前沿,不仅早在1870年左右就聘用了英国医生出任海关医官,而且在1899年开始聘用西医出任营口卫生局官员。文章利用清末东北官聘西医的档案资料,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列强的压迫。直到新政官制改革,奉天开始聘请中外西医出任新设立的卫生机构和医院的官职,并支付相对较高的薪资。在东北大鼠疫期间,为了应对严重的疫情,东北官府除在天津、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聘请中外医生外,还在东北各地聘请日本医生参与防疫。这些西医不仅领取较高的薪资,而且约定了相当数额的抚恤金。为此,清政府特别制定抚恤金的等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政府对西医资格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认为清末东北官聘西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中西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际     
欧盟出台一揽子经济新政促进经济增长 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5月30日出台了一揽子经济新政,以加强欧盟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鉴于各成员国不同的经济形势,新政提出了国别建议。欧委会还对整个欧元区开列了“药方”,以作为国别政策的补充拟在欧盟层面采取政策行动,以实现“双重”增长。 上述新政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对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对整个欧元区的预算与经济政策提出建议,包括公共财政与结构改革,如税收、养老金、公共行政、服务、劳动市场特别是青年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最近公布的“新政”,凡符合“享受本市廉租住房政策;承租经济适用住房;月房屋租赁费用超出家庭月工资收入20%”三个条件之一的职工,可用个人公积金账户余额支付房租。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延续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这次变法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叉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相似文献   

13.
<正>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新的经济成分的初步发展和新的时代要求,都使清朝政府深感固有的统治政策和传统的封建儒学已不足应世变之穷,为了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和培养“永固皇权”的各类人才,清政府被迫利用国家权力于20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包括整饬吏治、奖励实业、编练新军巡警、废止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等内容的所谓“新政”,并特别强调“学堂为新政大端”,1903年(光绪29年,农  相似文献   

14.
严晓峰 《中国报道》2008,(11):109-109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清末新政始末》开辟了一个研究断代史的新方向。该书并不是研究清末新政、宪政改革的首部著作,但它角度新颖,见解独到深刻。  相似文献   

15.
将中央经济政策工作会议报告中概括的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积极、稳健、审嗔、灵活”的八字方针运用于2011年的A股市场中,我们的解读就是:“积极”地利用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转向到新兴产业的需求;“稳健”地对待多次加息后对抑制CPI和PPI的互动关系对加息后的经济影响;“审慎”地对待加息后国内经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调整中波动的影响、欧债危机和美国QE2(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的经济复苏力度;“灵活”地对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配套政策和资金作进一步引导,如果GDP出现明显加速回落,货币政策有望松闸  相似文献   

16.
广西对话     
一、土地宏观调控新政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件”),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委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土地宏观调控的政策。新政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与中国同属幅员辽阔、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两者在经济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墨西哥的“入关”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当1979年政府首次提出“入关”设想时,立即遭到国内工商界的一致反对,到了80年代中期在保护主义的负作用显露无遗、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内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与争论后,作出了“入关”的决策。可见,了解和分析墨西哥坎坷的“入关”过程,研究和总结墨西哥“入关”前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成效与问题、经验与教训对我国顺利“入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入关”后的政策调整  加入关…  相似文献   

18.
一年多以来,中国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都或是热切期待,或是提心吊胆地,等待着一个影响产业前景和企业命运的政策。7月底,他们看到了发改委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政策分9章40条,全文9000多字。这是中国第一份完整的钢铁产业政策,业界不约而同的将其称之为“钢铁新政”。发改委的官员,参与制定政策的专家,也纷纷通过媒体解读“钢铁新政”的新意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刺眼的数字     
王彦堂 《东北之窗》2010,(11):18-21
千呼万唤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终于从今年元旦起实施,就在政策实施前一天,深圳出现了万人退保潮,进入新年,在佛山等地也出现零星的因无法退保而产生的冲突,不少网友也留言对新政表达不满。这样的反常现象让社保转移“新政”遭当头一棒,让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竞是误读了“新政”,还是“新政”本身存在政策缺失?认真研读新政.其中的几个数字也许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抓紧审批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紧接着,银行、证券监管部门也相继出台新政,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要求,加上铁道部一次性获得银行2万亿的授信,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