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一、概念研究(一)美丽乡村与休闲乡村、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国内外发展模式和实践案例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要实现四个层次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传统乡村的内生性改变,致使农村社会地缘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多方面结构重组。针对传统乡村内部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失衡、文化式微、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乡村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再造等多方面问题,应通过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内涵与逻辑,从治理、文化、产业、空间等方面着手,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科学发展举措。数字乡村包含了乡村的信息化、电子化的发展,也符合当下乡村电子商务等各类新型商业发展的需求。对我国数字乡村当前的状况进行概述,对目前数字乡村发展道路中遭遇的诸如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建设资金缺口大、信息化观念意识淡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从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本积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数字乡村的要素资源、信息化普及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数字乡村的顺利推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赵薇 《活力》2023,(21):166-168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为大力弘扬贵州文化特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四在农家”起源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乡村精神文明,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以建设美丽乡村、共促乡村旅游经济为蓝图。近年来,“四在农家”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在西南地区全面展开,从“四在农家”乡村旅游视角来看,其对振兴乡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感受到“学习、生态、人文、住宅、农田”五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空间理念,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捷  何迪斯  刘小印 《活力》2023,(3):150-15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乡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考察调研,针对农村建设、农民幸福、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将全面展开乡村振兴的工作。广西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自然资源优势大,加强广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更好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客观评价城市周边乡村多功能特征,是分类制定精细化转型策略的关键之一.依据乡村振兴目标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案例,分别计算镇域尺度的生态保障(E)、农业生产(A)、经济发展(D)、休闲文化(C)、生活保障(L)5项乡村功能值,分析两个案例区不同乡村功能发展特征及其原因.从乡村功能优化的角度,结合乡村发展权保障、生态资源激活、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与实践讨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城市周边乡村制定差异化和精细化发展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考察法,研究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找出当前丰顺县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丰顺县地域特色文化、培养专业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做好生态保护与规划等对策,为丰顺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围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因地制宜、综合规划、提升品位,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用一份“村美、业强、人和、民富”的答卷诠释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是否强、乡村是否美、农民是否富,关涉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关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目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着城乡融合问题、人才匮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应大力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使得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相互涵衍,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坚持“典型示范、特色争创、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辖区居民、驻镇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着力抓好镇村主干道路、道路出入口、农贸市场的改造和整治,镇财政拿出150万元作为以奖代补资金,对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亮点工程进行补助,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典章”、“夏履程序”和“八郑规程”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大大地促进了村级民主管理的落实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村干部的廉政建设,实现了村民的民主权益,保障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但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和乡村政治生态的局限,尚需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产生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河池传统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传统村落日益解体、传统文化逐渐凋敝以及村落生态日益恶化等问题,加强河池传统村落价值挖掘,培育村落内生动力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乡村面临的价值困境,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的路径,研究重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方法,进一步发掘整合与传承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多样化集体记忆和多元性价值,激活乡村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河池传统乡村在继承珍贵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清洁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台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顺应人民群众“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的强烈意愿,结合台州实际,集中力量开展“清洁家园、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审美文化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而拓展到文化艺术等领域,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生态智慧相吻合,与现阶段“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呼应,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美乡村生态审美文化,以“和”为理念贯穿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价值追求。对现代乡村生态审美文化进行塑形与铸魂,是一个体现“真、善、美、宜、益”审美规律的人类生存文化模式。生态审美文化为艺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审美的尺度和导向。艺术乡建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美生形态,经由艺术赋能与组织创新,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美乡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较为重视,无论是农村医疗、教育、经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性基础设施也随之向乡村延伸。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是基于新农村的创新发展,促使农村新生活为目的,为农村打造属于自己风格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美、产业美、风尚美的“三美村居”,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进行紧密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共同针对景观进行构建、规划。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乡村普遍存在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交织的特征,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就要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生态补偿和生态助农的视角,对PPP模式与中西部经济落后乡村生态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乡村生态特征及补偿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PPP生态补偿金运作模式的路径,以期为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枣林湾建园5年来,园区充分发挥自身在区位、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在这样一个时期,应当冷静下来,深入思考乡村旅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园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质态和效益,推动园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相似文献   

19.
丁甜甜 《活力》2023,(11):143-14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乡村,教育为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而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明确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就像基石与大厦一样,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教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者互促共进、相辅相成。探索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二者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和载体之一,因此,本文从生态环境容量的角度去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城镇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范畴,为农村城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方面的指导,从而达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