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苏乡镇企业经过60年代破土萌芽、70年代艰苦创业、80年迅速发展,在二十多年成长的历程中,几经风雨.几度辉煌,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在这次创业中,乡镇企业立足于江苏实际,形成了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企业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发展目标上以社区利益为主,在经营手段上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独特风格.这一伟大实践与创造.不仅对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辉煌业绩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80年代末,江苏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是率先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开创通过农村办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反哺农业,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新局面;三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建  相似文献   

2.
朱建华 《经济前沿》2001,(10):15-17
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变化。1979年我国的改革始发于农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取向,一是突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二是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开放价格,供求关系实行市场调节;三是突破了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商业建…  相似文献   

3.
肖莎 《江南论坛》2004,(7):22-23
长期以来,乡镇企业的社区化趋向和分散型空间布局特征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制度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农民继续在农业过密化的条件下务农的边际报酬已趋近于零,农民又不能大批合法进城务工,政策的调整为乡镇企业的兴起提供了契机——政府改变了严格限制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政策,农民中的佼佼者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但当时我国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还存在很多缺陷,中国的城乡结构也并非如刘易斯假设的那样  相似文献   

4.
调整优化西部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主要存在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市场发育滞后等问题。而不断恶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偏失的收入结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不足等因素也进一步影响西部农民持续增收。只有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秀峰 《经济经纬》2004,(2):117-12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原因在于农业自身产业结构的趋同以及第二产业发展和城市产业雷同。总体来讲,乡镇企业工业品的生产无法超越城市企业,农村工业企业将也无法得到现代金融业的支持。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可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作为引擎,利用农业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现代金融业的趋利动机,将会形成与此相适应的金融支持和金融结构。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我国80%多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模式的意思是指地区特色的类型,不是什么样板;并且是动态的,决非一成不变。苏南模式的内涵,最早说的是异军突起的社队企业,后称乡镇企业;逐步延伸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农村经济;最后扩大为城乡一体的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对苏南模式比较典型的概括是“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即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以乡镇工业为主,运行机制以市场取向为主;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实现社区…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距2000年不长的时间内,要迅速增加农民收入,让全省大多数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单靠发展乡镇企业不行,只期望国家对农产品动大幅度提价也不现实,必须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上找出路。一、向结构优化要效益一定的效益是一定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反映。只有最优的结构才会有最佳的效益。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部门及其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按一定的方式实现的组合或构成。一般分为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三个层次。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产的基…  相似文献   

9.
我国以城市重工业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主要是利用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强制积累形式推进的,由于始终把80%以上农村人口排斥于工业化进程之外,工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很低,无法发挥对广大农村的经济启动作用,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结构的不断强化,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深层原因。改革以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标志着在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浪潮的有力冲击和推动下,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已经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中国的工业化历史地走上了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双轨并进的成功道路。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日益加深的一体化发展过程。将贯穿于我国工业化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后,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合作体制的同时,抓住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经济内部种植业、大农业和非农产业(包括农村工业、商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的勃然崛起,是我国农村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后的又一件大事,影响深远。这不仅使农村产业结构朝着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演进,并且使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也在相当范围和相当程度上起着由量到质的变化。现在,已经不能只从微观而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乡镇企业,并给以扶助和引导,进一步发挥它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 乡镇企业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是异常地单  相似文献   

12.
蒋达 《江南论坛》2001,(4):9-10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苏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传统的粮油生产由计划模式基本被市场模式取代;主要农副产品由卖方市场被买方市场取代;乡镇企业由集体经济为主的模式被多种所有制经济模式取代;农民收入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年有较大增长被增长趋缓取代;农民的思想观念由过去的怕富被盼富而致门路缺少所取代。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农民的收入能以较快的速度稳定地增长,是当前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更新观念,歙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上着力实现五个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比如,宁波市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近10年平均每年以16%发展速度增长。1999年全市乡镇工业产值达2121亿元,企业达7.9万家,做作业人数达119万人,资产总额达1050亿元,在农村经济结构中比重占了第一位,并出现了大量工业产值“50亿镇”、“10亿村”、“亿元厂”和10亿元以上的大型集团公司。然而,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厂址选择,市、县、镇缺乏统一的工业布局规划,使乡镇企业出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占地过多、环境恶化等诸多弊端。乡镇企业布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一定区域内工业的投资方向和经济效果,而且对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体系的完善、城镇建设、农业的全面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发生城镇总体结构的形态的变迁,因此有必要对乡镇企业布局进行规划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豆山 《经济师》2003,(2):174-175
影响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有长期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经营环境与市场体系的不健全 ;农产品价格下跌 ;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的回落与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加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 ;农民负担的加重以及对农业投资不足 ;科技含量小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对此 ,应采取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促使农民分工分业 ;健全市场体系 ;调整农产品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 ;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农业投资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 ,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长期执行的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也同时引导了金融业事实上执行了牺牲农村金融保城市金融、抽调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生改变。保险业也主要以城市为主,国家缺少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扶持政策,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陶有正觇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种,前者是主体,后者是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一、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作为二元经济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经济圈层,乡镇企业的功用是十分明显的,其发展已经造成我国经济中的三元结构。归结起来,乡镇企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巨大效应有如下几个方面:1.区位效应。这是由城市向其四周传导的、实质上又是一个工农间、城乡间融合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发展乡镇企业等于造成了位于城乡之间的准区位,并成为城镇化的基础,从而将城市工业化的影响传导到农村,使农业能够得到工业发展的带动。而且不能单纯将乡镇企业视为一个区位效应传导…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特别是沿海地区,已出现三个重大变革: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劳动力已有70%左右转入以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工农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沿海地区已逐步进入了以农业产业化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这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并逐步迈向农业产业化将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的矛盾又突出了,主要表现:一是小生产与大…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在我国农村,一种新型的经营机制应运而生,这就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推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农村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后来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一是农业的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二是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益低的矛盾;三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和当地农民进行了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就此应运而生并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乡镇企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邓元明一、乡镇企业的涵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乡镇企业的涵义是指农村集体企业,亦即社队企业。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农民以户为单位兴办企业,所以只有社队集体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了极“左”路线,政策放宽,于...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