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105-107,150
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我国静态和动态货币需求函数。结果显示: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与收入、利率、汇率、货币化程度、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且M1比M2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2.
徐慧璇  钱哲贤 《现代商业》2014,(24):223-225
本文采用2005年1月到2014年3月上证综指和以及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运用格兰杰检验、协整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判断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同时分别考察熊市和牛市行情中,股市与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整体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相互作用关系。但在牛市行情下,股票价格与M0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熊市行情下,只存在股市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关系。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而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央行确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调控目标为17%,新增贷款规模为2.6万亿元。而一季度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高达20.1%,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19.1%。针对一季度的金融形势,央行提出要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4.
先看国内: 在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三季度金融数据格外引人关注。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央行公布的9月份货币信贷数据进一步凸显出当前经济回暖的趋势。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继续呈现同比、环比快速增长的局面,其中,体现企业经营活跃度的M1指数同比增长超过M2增速,达到29.51%,  相似文献   

5.
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均明显低于上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检验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指标在宏观调控证券市场的适用性。实证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和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M2的变动会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股票价格的变动会引起M1、M2的变动.但从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对股票价格影响程度来看,M2对股市价格的影响较大,M1和M0的影响则非常小。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货币供应量尤其是M2层次的货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并积极引导货币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7.
李旭东 《商场现代化》2008,(16):317-318
得到了5-4-2结构的BP神经网络是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比较理想的预测模型。用此模型预测出2008年至2009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是17.17%和17.20%左右,结合科学发展观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经界(学术)》2009,(4):94-107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O)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  相似文献   

9.
苌生辉 《商》2012,(8):75-75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用以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政府近年来经常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从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标准可划分为M0、M1、M2等层次。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M1代表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反映的是现实的购买力;M2代表广义上的货币供应量,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中证500,货币供应量M0、M1和M2的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的月度同比增长率数据,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实证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中证500和货币供应量M0、M1和M2存在着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第一季度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3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季环比,折年率为18.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1%,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高7.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1~3月累计净投放现金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股票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第一季度投资者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股指和市场成交额创出历史新高。上证指数年初为2715.72点,第一季度末收于3183.98点,上涨468.26点,涨幅为17.2%。预计短期内央行将针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定向票据,上次加息效应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探讨除了政府的强制干预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本文以2001年到2011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以及CPI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基于VAR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包括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得出了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存在着很大影响的结论,并在此结论上,结合我国历史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经界(学术)》2007,(10):31-34
2007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增长幅度比1季度末低0.21个百分点,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2007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依然强劲,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任务依然艰巨。预计下半年信贷超速增长的势头不减,央行将继续使用数量型调控手段来回收流动性,此外央行可能继续提升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本外币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等。  相似文献   

14.
金融系统中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影响经济金融体系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正确预测货币供应量走势对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决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符合金融系统预测规律的ARIMA(P,d,q)时间序列模型。并根据我国货币供应量实际数据对2008—2009年货币供应量走势进行了预测检验,实证预测结果显示与2008年实际M2相对照,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误差被控制在2%以内。说明ARIMA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我国货币供应量走势。可为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预测和走势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巧  王晓菁 《商场现代化》2012,(28):159-162
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我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的月度数据,针对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M2的变化对CPI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  相似文献   

17.
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滞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我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2000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针对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M2的变化对CPI的影响具有9个月左右的滞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我国1990年至2015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通货膨胀CPI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长期短期关系,发现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类公开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它们的出现必定会对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合格性带来巨大影响。引入DivisiaMoney这种较为可行的方法来计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对改进我国现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具有实用价值,RWMS加权货币量的增长率是现阶段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一个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就是银行发放贷款并由此派生存款的过程。因此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人民币贷款应是正相关关系。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据2001年以来的M2和人民币贷款的同比增速(月度)进行相关性分析,M2与人民币贷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2。但是,2005年以来M2与人民币贷款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