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有制可以归结为人们对“他从事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始终是人们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两个要素。所有制则是生产条件的社会形式。任何现实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只有在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样,不仅生产资料存在归谁所有的问题,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句名言:“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按照以往的理解,马克思这段话的涵义,就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条件所有制实际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再生产是传统的理论研究一直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作者依据马克思对资本和利息、利润关系研究的思路,认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一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中的表现形式和再生产形式范畴,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它们的相互结构设想为“大树模式”,从而具体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历史阶段上更替和生产单位内的转化发展,论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作为生产的前提,又表现在生产之中,不仅是一般历史生产的产物,而且是一定历史生产产物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对人的归属问题,而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物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经济关系。就它的内容来说,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和使用关系等经济关系。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则是与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范畴相区别的法学范畴,是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表现,我们决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经营方式,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如何选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要求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主要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劳动力则由劳动者个人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社会进步的道德准则和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五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所有制是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形态规范,大致有五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混合所有制、企业内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企业内剩余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所有者混合所有制以及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高度统一的混合所有制,对各种混合所有制从新的角度探测,透视,比较,研究各种混合所有制的产权主体与产权关联、产权实质与产权载体、产权特性与产权效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理顺所有制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般,是一个渊源于劳动产生的自然占有和财产占有统一的范畴。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般,在特定社会主体和客体结合中的具体,或一定劳动方式和所有权的结合。劳动方式体现客体和自然的因素,对所有权保持决定性,而所有权反映主体和社会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坚持劳动方式和所有权统一,是正确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的合理性和区分历史上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态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8.
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阶级阶层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理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制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历史范畴,所有制与阶级结构的发展演变最终取决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有制结构直接决定阶级阶层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又反作用于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本人面对着研究的不同经济对象,曾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了所有制概念,归纳起来,所有制概念有如下三层涵义:第一,基础说——生产资料的归属。从一般意义上讲,所有制是指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第二,过程说——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资本决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一个过程。”又说:“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  相似文献   

10.
<正> 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否定劳动力所有制的主要论据有三:第一,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因而也是占有和所有制关系的主体”,这适用于“撇开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生产一般。既然劳动力不是占有的客体,当然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第二,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下,劳动者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生产的主人(奴隶主和农  相似文献   

11.
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不同,所以,企业的所有制模式也不相同。如在同一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就有三种情况: (Ⅰ) “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统归国家所有;生产资料只有一个主体——国家。这种模式也叫国家所有制模式。(Ⅱ) “企业所有,企业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与(Ⅰ)相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资源所有制是资源归社会成员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中表现出来的产权关系,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所有制。实行资源所有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把资源作为所有制的内容冲破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局限,为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通过实行资源所有制,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能够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明确非公有制的平等地位.重新树立公民的主人翁地位,为政府职能重新划分.国家财政税收管理.对外开放及利用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因而所有制改革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当前经济学界关于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讨论中,许多同志肯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要素。究竟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要素?究竟它属不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要素我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要素,主要理由如下: (1)从生产关系性质这个概念的内涵来看,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以对生产关系的性质究竟指什么这个问题的误解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正> 以经济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所有制理论似乎是独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既定前提。其实不然,所有制深层结构与微观经济的制度基础即企业制度实际是等同的。本文欲揭示企业制度创新与所有制改革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及总体步骤。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两个层次特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及其数量比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这个层次的考察视野是整个社会特定时期内的全部所有制形式及其数量比例,可谓宏观层次,该层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及我国所有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英 《经济问题》2004,46(5):9-11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占有社会化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这对完善目前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从有利于人的发展着手所有制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看,生产资料的企业所有制和企业内部生产资料的国家、企业、个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所有制变更的方向。 事实上.企业以向职工发行股票的形式筹集资金搞扩大再生产;全民企业经营失败宣告破产而向其它企业或个人拍卖资产;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企业合资联营创办新的经营实体等,都将导致或形成企业内所有制形式的变更、多样。能否正视并研究处理这种变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具体化为公有产权制度生产资料产权制度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就是在特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围绕生产资料而建立的各种权利关系,一般概括为狭义所有权即归属权关系、占有权关系、支配权关系和使用权关系。后三种关系统称为经营权关系。对这些权利关系的制度化就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生产资料产权制度。后三者统称为经营权制度。产权关系制度化就是使产权关系明确,相对稳定,使人们形成相应的观念,承认  相似文献   

19.
罗晨曦 《时代经贸》2009,(10):29-30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切社会生产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宏观逻辑结构和其著作的具体论述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宏观体系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通过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和《资本论》三卷的写作结构上体现出来。在具体论述方面,马克思主要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实质,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相似文献   

20.
<正> 李光远同志在1962年发表的《劳动力所有制的提法能够成立吗?》和新近发表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使他成为否定劳动力所有制范畴的代表者。我们作为李光远同志《质疑》文中所称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者”。感到有必要对“质疑”作出回答,以求共同把这个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争议问题搞清楚。一、生产条件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