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社区建设不能局限于对城市生活的模仿,应当根据新时代农民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农民利益诉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机整合。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的众多诉求还存在诸多冲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强调突出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满足农民诉求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三是通过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3.
实施农民教育和培训工程是现阶段提高农民素质、减少和消除贫困的重要措施。广西是"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PRCDP)的试点省之一,以该项目的教育分项目中的社区学习中心子项目为例,在了解传统农民培训模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传统培训模式和社区学习中心培训模式在组织管理、决策方式、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总结社区学习中心培训模式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民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农民消费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培育农民消费的新热点。根据对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10多个省市农户的调查和部分省市农调队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农村消费结构正全面升级,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出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的住房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和通讯消费这些消费热点,论述了如何加以培育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组织是农村公民社会的核心,我国农民组织是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组织依托,农民组织的勃兴推动了我国农村法治进程。本文对我国农民组织进行界定与分类,分析我国农民组织发生发展的历史缘由,以及我国农民组织勃兴的现状、特点与法治功能。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民就业;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越来越大的现实,说明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民转移就业面临着农民素质低,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社会管理缺位、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困难。为此,下一步雅动农民转移就业,不仅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搞好农民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涌现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已从蔬菜、瓜果等种植业扩展到养殖、旅游以及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等行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采取引导和扶持的办法,但绝不能搞行政干预和行政捏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以典型示范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研究和探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农村社区教育多种发展模式和创建学习型家庭两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首先,探索农村社区教育多种发展模式确定从总结归纳和完善固化两个层面同时进行。进而归纳和总结了6种农村社区教育实践模式。这6种农村社区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探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社区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阶段性走向终身性。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其次,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突破口,寻求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与方法。在创建土作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明确了学习型家庭的概念和标准,探索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4种方法。即宣传发动,普及理念。调查摸底,发现种子。引导培植,总结提高。典型示范,激励表彰。同时也指出了在以后的创建工作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农民参与不积极、服务体系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环境不理想等问题。需要通过确立正确的发展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家庭健康与医疗问题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考验,普遍的认识是提高农村健康水平依赖于发展经济和加大医疗卫生投资两个方面。根据理论和经验,家庭固定资产和家庭教育程度是影响家庭健康状况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使用方差分析方法,发现家庭固定资产和教育对家庭健康均产生影响,同时,二者不联合影响家庭健康状况。应通过改进经济增长模式、增加教育投资等方式促进农村家庭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逐步完善,尤其在服务区域税收发展方面取得了有效的进展。通过分析社区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从创新管理机制、提供新型服务、培育战略人才、发展优质教育品牌、开展特色培训五个角度探讨社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农民住房等基本生活设施、卫生习惯、生活习俗(主要是婚嫁方式)、生存方式等生活模式的变化角度出发,认为在现阶段的农村城市化中,农民仅仅是身份上的变化,思想、心理、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仍然带有强烈的农村色彩。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必须对城市化的主体——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各方面综合的再社会化工程,合理健康地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子女“辍学”,农村高中生生源不足,农村贫困大学生人数较多等农村教育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农民收入低、子女多、城乡教育条件和观念差距大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农民重视投资子女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中介组织是连结生产与流通,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在加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过程中,蓬莱市本着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健全功能,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国家、集体单位和农村头脑灵活、有经营能力的人率先进入市场,大力发展集生产、服务、经营于一体的中介组织,为农民进入市场铺路搭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到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农贸公司等中介组织862个,承担了全市SO%以上的农副产品购销任务。这些中介组织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干家万户,既接受政府部门指导,又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农民能否增收与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和有关制度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政策和制度强烈地影响着农民的经济命运和社会地位,农民增收应改革户籍制度对农民社会地位的隐性限制;农民增收要消除乡村组织制度对农民利益的损失剥夺,农民增收应对的县乡组织制度创新要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东省统计数据和山东省莘县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收入现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在统计数据上显示正相关关系,但是,莘县调研数据显示二者关系并不具有明显正相关;教育显著影响了农民收入结构。因而,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初中、高中、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农村社会服务业,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场关于农村基层社会及其管理体制的重建和变革,其成效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单元,而是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实际操作中,要改变延续千年的传统农村组织结构,在其基础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决定新型农村社区成功建设与顺利运行的一个关节点。论文在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的社区护理是冠心病综合治疗的重要补充,开展社区冠心病二级预防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冠心病是多危险因素所致,对于可控危险因素应予积极控制。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可逆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的社区护理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期在我国产生并得到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既不同于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推进的合作化运动所追逐的目标-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也不同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带有社区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更不同于近些年在农村广泛发展的体现投资多元化特点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它有着特定的特征、内涵、经营体制和营运原则。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尽快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素质问题,大力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工作,对于推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全国农民技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技术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