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就上海A股市场,是否具有弱式有效及半强式有效进行实证检验及分析判断。实证分析对象是上证A股市场中上证180中采样期间无除息停牌等重要事件发生的126只个股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序列相关性检验与事件研究法对市场有效性进行检验。其中,事件研究法以银行发出"双降"通知的日期2015年10月23日为事件日,对信息公布前后运用市场模式和残差分析法进行计算,计算出事件窗口的每日超额收益——残差,最后得出AARt和CAARt趋势图,对图形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示,中国上海A股票市场目前已经实现弱式有效,但离半强式有效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
作为资源配置得主要市场,证券市场有效程度影响资源配置得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发展。鞅过程是检验市场弱式有效得标准,本文利用ADF检验和游程检验研究A股市场的有效性,并最终得出市场有效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场的有效性则是衡量其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依据有效性市场假说理论,采取了ADF检验与游程检验两种方法,对我国上证A股指数(1995-2013),中小板指数(2006-2013)和创业板指数(2010-2013)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了我国股市总体上、长期上达到了弱式有效,但2008年之后有效性有所下降;中小板与创业板股票的有效性相对更低的结论。并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单位根过程和ADF检验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检验单位根过程的ADF检验法,对上海股票市场的一系列指数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上海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柴丽俊  李先流 《中国外资》2011,(10):168-168
本文首先对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单位根过程和ADF检验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检验单位根过程的ADF检验法,对上海股票市场的一系列指数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得出上海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规模效应"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异象,对于其是否仍然存在,诸多学者说法不一。本文以我国上证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从长期与短期两方面对"规模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表明,2009年下半年,即短期内,"规模效应"显著存在;而于2005-2009年的长期时段中,仅2007、2008两年表现出"规模效应"。由此得出,我国上证A股市场存在不稳定的"规模效应",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以1990年12月至2003年12月两市所有A股公司为抽样总体,检验了均值调整模型、市场调整模型和市场模型为基础的多种检验方法的检验力。研究发现,无论事件研究中各公司事件是否相近或重叠,都应采用市场模型为基础的非参数秩检验法。而累积非正常收益的检验也应以市场模型为计算基础。若样本公司事件日相近或重叠,统计量的设置要考虑累积非正常收益截面数据的相关性。均值调整模型在本文所定义的各种检验方法中,均无明显优势。经敏感性测试,本文结论不变。  相似文献   

8.
从买卖价差中分离出信息不对称成本,运用扩展的单位根(ADF)方法实证检验其与股票价格过程有效性的关系。发现,中国股市未达到弱式有效;信息不对称成本对股票价格平稳性存在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明显。表明流动性宽度成本对股票价格平稳性可能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ADF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国A股β系数的平稳性问题.主要的发现有:1.对于个股而言,有很大部分股票的β系数是不平稳的;估计期越长,个股β系数序列不平稳的概率越大.2.资产组合的β系数的平稳性要高于个股,并且,组合中的股票数量越多,组合β系数平稳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事件研究法,以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正式实施为事件,以其中沪股通交易范围内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中 A+H股为研究对象,对“沪港通”正式实施公告发出前后是否存在超常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 A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虽然“沪港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投资者并不看好;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投资者不看好“沪港通”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中国 A股市场的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