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将迎来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周年华诞。为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宣传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发展成果,宣传农村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宣传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支持小企业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顺红 《山西农经》2020,(3):152-153
从“三农问题”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日益受到重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农村金融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农村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使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足。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现现状,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1年,将迎来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周年华诞。为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宣传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年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发展成果,宣传农村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宣传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支持小企业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金融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通过为经济融资与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服务于经济并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枢纽。然而,农村金融却由于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使得最需要得到金融支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不足、金融服务匮乏的严重制约。 1.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农村金融,顾名思义,应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但在市场经济以利润为导向的运作原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下发,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喜事。《决定》的实施,对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将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一、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增加农业投入,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加快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恢复农  相似文献   

6.
2011年,将迎来新中国农村信用社60周年华诞。为庆祝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宣传新中国农村信用往60年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发展成果,宣传农村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宣传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支持小企业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示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尚不完善。急需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使其可以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振兴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与配合.而农村金融问题,核心就是农村信用社问题,办好农村信用社,当属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用社始终是"三农"的重要资金源泉,是维系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并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传统单一的农村金融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活力剧增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首选策略。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现状,并基于产权视角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2年5月,笔者陪同民建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对江苏省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调研.总的来说,江苏省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农村信用社逐步成为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但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核心竞争力不强、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较为困难,需要全社会的关汪和政府的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1.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支持“三农”的组织载体,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总的看,农村信用社仍是黑龙江省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2004年改革以后,处农村信用社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急需进行产权改革,转变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金融体系日臻完善,金融服务水平日益提高,而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短板”,是造成农村资金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一个运行安全、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其中,重点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决定》十分明确地指明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和管理体制,这在我国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农村信用社今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 《决定》根据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一模式是符合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也是符合建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和开放程度较低,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受到限制,农村信用社依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织.但是,县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等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应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的新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支持“三农”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村信用社问题不仅属于金融领域的问题,而且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息息相关。对农村信用社发展中一些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是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服务“三农”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之本(一)从我国金融体系的格局看,新世纪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筹集资全的重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十五”规划…  相似文献   

17.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呼唤合作金融,然而其建设步履维艰。本在透析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合作金融建设经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农村金融合作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是基于当前中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以服务社员为宗旨,得到国家支持。合作金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农村金融规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规范金融与不规范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困难重重,本文就农村不规范金融的表现形式、存在原因及不良影响,提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吸收或取代不规范金融,改革农村信用社,建立存款保险和加强监管,创造与保持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能否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支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金融资金主渠道的作用,实现双方共赢,是衡量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 十七界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坚力量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