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货币市场基金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利率结构促进了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和发展,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壮大和促进了美国利率市场化。因此,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促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已全面市场化。如何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最后一跳,成为大家所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分析货币市场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中的作用入手,提出应通过大力发展存款替代类市场品种、进一步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继续增强Shibor的基准性、发展利率衍生产品市场等手段促进存款利率的尽快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经济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取决于经济改革。为此,最近中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我们先来看利率市场化。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启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让市场在人民币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然后放开金融机构的存款利  相似文献   

4.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渐进模式"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完成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币存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未来改革的重点是逐步放松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进行了调整,文章根据银行2011年的财务报表数据量化分析了这两项调整对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和净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货币市场利率放开进度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存在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今后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现状入手,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吴隽 《西部金融》2014,(10):28-32
近两年来,资金利率保持较高水平,货币基金产品和渠道创新推进较快,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将导致金融脱媒深化,对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和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带来挑战,并影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本文介绍了货币基金产品的主要类型和业务模式,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面一晦最为关键的阶段一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出现不仅对现有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了挑战,也开辟了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想象空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二元货币市场结构的扩展,重构我国的IS—LM模型,得出IS、LM曲线斜率均为负的假定;利用1990—2008年统计数据,对我国IS—LM曲线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支持我国LM曲线斜率为负的假定。我国LM曲线向左上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要采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或者直接调节利率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而非通过债券市场调节货币供应;二是金融市场结构不是简单的货币、债券二元市场结构,还包括股市、楼市等;三是利率低市场化。研究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能增进产出水平。应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完善央行调控货币供应的工具体系,维护币值稳定,抑制楼市及股市投机现象,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0.
回顾存款利率上限的存废对美国银行业竞争强度和风险的影响,理清存款市场竞争加剧、批发性融资依赖与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下降之间的动因与逻辑,以期对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尾声的我国银行业提供经验参考。研究表明,在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法定"上限价差扩大时,利率管制带来资金"脱媒"提速,银行需更多从批发性市场融资以支撑资产端的持续扩张,其结果是资金期限错配程度的不断提高与负债稳定性的显著下降。如何打破金融产品刚性兑付、建立差异化约束机制、培育风险管理能力以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应成为我国市场的监管与参与主体着力研究、尽快落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资讯链接     
《企业家天地》2003,(12):60-61
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大着力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2月3日表示,央行下一步将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要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特别是向上的浮动范围;允许存款利率向下浮动;进一步扩大利率放开的品种,形成基准收益率曲线。周小川是在由中国银行、欧洲货币、汇丰银行联合举办的2003年"中国会议"上发表演讲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利率市场化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便中小企业融资,帮助银行业在产品定价方面积累经验十分重要。相对于经济领域其他改革,利率市  相似文献   

12.
庞东 《西部金融》2012,(8):21-25
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演进趋势,本文有以下几点判断:一是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现实条件来看,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有望在试点、评估、推广的基础上逐步放开。二是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仍需5-10年的时间。三是长期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快慢关键取决于存款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应谨慎、有约束地推动利率改革。  相似文献   

13.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境内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利率、汇率等操作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了影响,给我国中央银行测算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保持币值稳定、制定货币政策带来一系列影响和挑战.我国中央银行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将离岸市场的影响因素考虑到货币政策测算和监控范围内,同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政策工具,稳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减少离岸市场对境内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经验的分析,探讨了短期利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其中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遇到两次石油危机,其国内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滞胀"经济情景,短期利率受通胀高居不下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由于价格管制得当和货币紧缩政策的良好运用,利率市场化期间通胀基本一直保持下落,短期利率也随CPI下落而下降。根据国际比较研究并结合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本文判断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短期资金利率水平并不一定维持高位。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是历史的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转变银行盈利模式,推动金融市场前进,完善金融安全网。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总体目标 ,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化的。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 ,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应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 ;而且能够不断地调节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 ,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是 ,利率市场化的正常运作 ,客观上要求其调控对象———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 ,必须形成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否则 ,必然导致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的失灵。在目前物价持续走低、资金供大于求、资源相对过剩、银行风险意识增强的环境下 ,放开利率,不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较好时机。我国金融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利率受政府管制,导致利率调节功能弱化与钝化。长期的低利率水平,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充满风险。改革的思路除了理论上要求放开利率管制、放开金融市场、改善资金市场运行秩序外,还要从循序渐进出发,遵循先迅速形成短期市场基准利率、后针对贷款利率主动调高名义利率,同时加强对资本市场扩容管理与拓宽海外筹资,再调整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形成一个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最后逐步放松存款利率上限和全面放开利率等这样一个分步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化的。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应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而且能够不断地调节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正常运作,客观上要求其调控对象-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形成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否则,必然导致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的失灵。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今后,我国将会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化发行方式.完全放开贴现利率,进一步完善贷款浮动利率制度,逐步放松对存款利率的管制。  相似文献   

20.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几个难点和应对措施等方面,探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加强利率管理,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防范利率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