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是由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共同决定。我国长期依靠以投资和出口为拉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必要的,但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消费需求进行实现,而出口需求则受限于世界经济贸易环境。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发展经济必须立足于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战略,是今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消费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最终的制约作用。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中投资和出口成为主导力量,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的转变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最需重视的问题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而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4.
金汤 《商场现代化》2012,(31):34-35
<正>"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更是当前新形势下稳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强劲复苏的重要动力机制。由于我国经济多年来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增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扩大消费的难度。2011年和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所提升,但削  相似文献   

5.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河南是人口大省,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如何有效地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入手,选取1996—2017年河南省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等基础数据,采用计算消费率、投资率、消费贡献率等指标,建立协整回归方程的方法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对比消费、投资两种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当前出口增长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来拉动内需无疑是根本途径。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中存在着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现象.从宏观总量的角度看,消费需求较投资需求具有更高的就业提高作用,且长期最终消费支出的就业弹性要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这种现象主要源于经济增长方式对投资需求的依赖.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缺陷在于经济增长依赖投资需求,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却大于投资需求.正是这种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陷阱,导致经济需求无法持续提供就业需求,从而在长期形成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局面.为改变这种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增长方式,从政策层面来看,应该考虑的是采用更高工资水平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形成新的就业需求.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在短期内可能形成对利润的挤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必将形成收入分配差异的优化,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形成持续的就业需求,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消费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儿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几年来,由于实施了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与投资、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速仍显不高。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而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为什么这么说  相似文献   

10.
从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近些年来,我国投资率和出口率不断攀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拉动,而消费需求却呈缓慢增长态势,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而消费需求不足的最大症结在于农民消费需求不足,这就决定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基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选取我国1989~2008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总额和实际GDP时间序列,在单位根、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我国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政 《中国市场》2013,(20):14-16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这表明我国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始向内需型转变,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依靠消费拉动经济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动力。为此,本文从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和发展消费经济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扩大我国消费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用1978—2009年的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VAR模型深入分析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这几个需求因素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投资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当期影响非常显著,投资弹性明显大于消费弹性;但是投资的滞后效应不显著。因此我们在政策上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注意经济增长的后劲,避免投资的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较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来保持经济的高增长,而消费需求相对低迷。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有效选择,而开拓农村市场则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省由于受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扩大农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江西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近年来三大需求对江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消费需求的动力不足、投资需求增长的总量偏小、净出口需求的贡献为负.要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夯实消费基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扩大出口,改善外贸结构,发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财政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汪东华 《消费经济》2006,22(6):19-21
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须以消费需求的扩大为支撑,我国要改变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针对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原因,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加快税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财政对策,扩大我国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卢彪 《商业研究》2003,(23):25-26
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以往的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三架马车共同拉动转向以内需扩张为主,而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又是关键,其中增加城镇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在出口需求不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地扩大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扩大国内总需求。我国目前经济处于需求约束型阶段,消费信贷作为刺激消费的金融手段,可以实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发展消费信贷对培育主导产业至关重要。消费信贷增强了居民对住宅、汽车、新型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无疑会使这些领域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使这些支柱领域的投资需求扩大,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消费信贷的开展,为普…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的经济,扩大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发展经济的永恒主题.生产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二者相比较,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并将消费提升到"三驾马车"的领先位置,强调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从长期战略的高度抓住了消费的实质、内核。消费是经济增长最良性、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据此,我们不能把消费作为应对危机、摆脱疲软的权宜之计,而应该从制度健全、完善以及各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上建立稳定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