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经被人逐渐淡忘的摩托罗拉,又再一次出现在大家眼前. 为了给母公司谷歌让路,摩托罗拉开始走精品路线.2013年8月2日凌晨,摩托罗拉发布最新旗舰手机MotoX. 摩托罗拉全新旗舰手机Moto X惊艳亮相,在一片赞叹声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以至于摩托罗拉CEO丹尼斯不得不出来回应,他说:"为了生产MotoX,我们去年对公司进行了重组,Moto X不仅仅是我们被谷歌收购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也表明了我们期望的公司发展方向."他还说:"谷歌研发了业内首款无人驾驶汽车,我们希望开发业内首款自动运行的手机."  相似文献   

2.
前景不明的欧美市场,低价手机遭遇困境。全球手机市场老大诺基亚在最近一季度的表现显得中规中矩,尽管诺基亚将业绩平平归咎于美元疲软与经济低迷,但摩托罗拉的教训告诉我们:推出受欢迎的手机才是手机业制胜的王道。  相似文献   

3.
周丽娜  鲁夏 《经济论坛》1999,(17):26-26
自1987年中国第一部手机亮相以来,手机在中国已走过了12个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在1998年也增长到2300万以上,位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底手机用户将达到3970万户,2000年将达到5000万户。面对如此火爆的中国手机市场,摩托罗拉(MOTOROLA)、爱立信(ERICSSON)、诺基亚(NOKIA)等世界主要手机生产厂家在世纪之交展开了手机市场争夺战,他们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争奇斗研、各显其能,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更小,重量更轻,音质更清晰如摩托罗拉掌中宝338C型手机体积只有84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4.
2007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苹果IPhone,点燃了全球对智能手机的热情.此后,无论是诺基亚、摩托罗拉、戴尔等终端厂商,还是微软、Google、Symbian(由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6家大型移动通讯设备商投资)等操作系统开发商,都不约而同地公布了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新计划.而其中不少公司都将目光投向了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46%的亚洲市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几乎在IPhone问世的同时,Symbian宣布建立Symbian中国公司,微软则计划在中国建立35家手机解决方案的概念店,今年9月,惠普公司宣布已经取得中国的智能手机牌照.与此同时,国内厂商也不甘示弱,联想、多普达、华为、中兴等都已推出或正在设计各自的智能手机产品.华为高管在2007年岁末公开表示,2008年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首款智能手机.  相似文献   

5.
传统行业如何焕发活力?有两条出路:一是通过技术突破,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功能需求;二是通过对传统行业重新定义,再次将行业激活. 行业领袖通常是行业价值的定义者,颠覆一个行业则意味着要重新定义该行业. 行业领袖决定消费行为 很多人都知道,是摩托罗拉开创了手机行业. 那是1973年4月3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摩托罗拉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一由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发明.他因此被称为"移动电话之父".在摩托罗拉主导手机行业的时代,手机被摩托罗拉定义为通讯行业.因而,手机企业的职责就是开发通讯功能更强大的手机,技术人员主导着新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2007年摩托罗拉手机销售直线下滑,其全球手机生产商"老二"的位置也被三星取而代之。一度被外界大肆赞扬的CEO爱德华·詹德黯然"下课"。摩托罗拉仍在坚守着,寻求着复兴之路。痛失"老二"地位很快,在爱德华·詹德2008年1月1日正式辞去CEO职位之后不久,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格莱格·布朗成为公  相似文献   

7.
张东红 《经贸实践》2011,(10):56-57
在本世纪初,“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颇为经典的广告语曾经红极一时。到2003年,波导连续四年夺得国产品牌手机销量第一,并首次超过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所有洋品牌夺得国内手机市场销量第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理性消费”认识的更加深刻,“性价比”三个字成为众多消费者的主导思想,而为迎合消费者这一心理,业界各知名品牌纷纷高举“性价比”这面大旗,摩托罗拉E375、索爱K300C、阿尔卡特OT566等具有超高性价比的手机产品层出不穷。但众多“性高价廉”的手机产品却又令人们在一时间难以取舍,所以为了使大家更加心明眼亮,小编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时下最为超值的9款中低端产品,希望为您在选购爱机时略添几分薄力。  相似文献   

9.
手机新三国     
杜惠清 《经济月刊》2008,(11):40-41
未来手机市场中老牌的手机厂商还会继续发挥作甩但更多的竞争好戏或将在上述新秀们之间上演,苹果、谷歌和黑莓在智能化手机方面将上演精彩的新三国游戏。而多年前老三国(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即索爱前身)中的后两个已经倒下了。  相似文献   

10.
拍客Style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你曾留意过大型商场、地铁的广告牌,就会发现诺基亚最新一款拍照手机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诺基亚今年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被微软收购,另一件就是推出了Lumia 1020拍照手机.这款配置41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的产品,拥有足以媲美卡片机的优质性能.除了诺基亚,三星、索尼等公司也在今年9月相继推出了拍照手机或者能与智能手机相连接的镜头相机.这些产品特点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实用,并且好玩.  相似文献   

11.
科技     
《商周刊》2013,(9):11-11
透明手机最快年底上市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苹果、三星各领风骚,摩托罗拉、诺基亚低调笃行,又有各路品牌纷纷抢占市场。近日,中国台湾地区一家科技公司——宝创科技宣布由公司工程师研发设计出透明手机,据悉,透明手机预计将在年底量产上市,售价会比Phone5便宜。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2013,(13):26-27
关注手机发展的读者大概都知道,现在的智能机市场其实就是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以三星为首的安卓阵营和苹果一家独霸的iOS阵营。每个阵营都有自己的旗舰产品。比如去年的三星GalaxyS3和苹果iPhone5。按照一年一部的更新速度,今年这两大阵营肯定要各自推出新一代顶级手机撑场面。这不?三星快人一步,两个月前刚推出了2013年度旗舰——GalaxyS4。而就在人们以为安HTC倾尽全力也拿出了自家的顶级产品——HTC  相似文献   

13.
《时代经贸》2010,(6):I0016-I0016
随着MOTO Droid等搭载Android系统智能新机的成功,摩托罗拉接下来将会怎样的新机诞生自然倍受关注。代号“Shadow(幻影)”的摩托罗拉新机将成为谷歌Nexusone手机接班人,并于5月19日开幕的谷歌(Google)I/O开发者大会上被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14.
宋爽劲 《新经济》2013,(24):30-31
9月3日,微软所发布的一则并购消息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在苦苦挣扎了两年后,诺基亚最终决定抛售手机制造、设备和服务业务,以及Lumia和Asha品牌。这是诺基亚历史上所进行的第二次业务重组,其希望通过业务转型来重获新生。如今,诺基亚这个迟暮的老牌手机公司已正式告别了手机市场。自1983年,摩托罗拉发布首款手机以来,迄今为止,依旧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厂商打破诺基亚1110的销量纪录。  相似文献   

15.
个性数码秀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6,20(9):22-22
百万像素三星蓝牙音乐手机F399闪耀登场 作为国内CDMA手机市场的领导者。三星正通过不断推出新款产品捍卫着自己的绝对领先地位。除了超薄系列以及定位中低端消费群体的S系列三款新机,三星于近日再度出手推出了一款百万像素折叠手机SCH-F399,并凭借蓝牙技术、micro-SD存储卡扩展及精巧的外形赢得了相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于1992年在中国正式投资建厂。主要生产半导体后工序及寻呼机和蜂窝电话手机。1994年又增加投资建立元器件和电源配件生产厂。1995年再次增加投资兴建高技术的半导体前工序芯片生产厂,所制成的产品将供应全球市场。至今,摩托罗拉在中国总投资额已达到12亿美元,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独资企业。摩托罗拉这一品牌如今已家喻户晓,1994年公司被评为“全国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和“全国十大高营业额企业”。成为电子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一家外国独资企业,为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能取得这一辉煌成就,其奥秘在哪…  相似文献   

17.
金铭 《新经济》2010,(1):35-37
北欧的冬天,寒意逼人,在超越摩托罗拉成为全球手机“一哥”很多年后,诺基亚最近交出的成绩单让芬兰的寒冬更增添凉意。  相似文献   

18.
国产手机和VCD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产手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国内企业最早进入手机制造业的是东方通信。该企业在1991年夏通过引进技术,采用技贸结合组装生产摩托罗拉模拟手机。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手写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自从诺基亚6108(评测)问世以后,MOTO、索爱等手机生产大厂也纷纷推出了自己旗下带有手写功能的手机。面对各种各样“身怀绝技”的手写手机不免让消费者有些“审美疲劳”,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挑选出来几款具有特色的产品,希望可以为朋友们在购买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德国西门子公司欲出售旗下手机业务一事一直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但最新的消息似乎并不乐观,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5月5日的消息,有西门子内部人士称,此前呼声最高的买家--摩托罗拉尽管已经做好了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的所有准备工作,但在最后一刻却选择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