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的主要特征是:   存量风险庞大,增量风险突出.存量风险就是已形成了的金融风险,增量风险则是指正在形成之中的风险.增量风险与存量风险在时间系列上是转化的.今年的增量转化为明年的存量,只有遏制住增量风险,才能真正化解存量风险.……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商业银行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采集信贷风险信号的规范做法.但笔者认为,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防范,仅通过借助于借款企业给银行提供的相关资料和银行对某笔贷款资金归还情况的监控,来采集信贷资产风险信号,防范风险形成,是不全面和滞后的,银行还需要运用内部采集的会计信息资料来直接反映和归集贷款单位最客观、真实、全面的风险信号,以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相似文献   

3.
银行对具有一定存量资产,但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无法归还所借贷款本息的贷款客户实行“以资抵债”,以其有资产变现抵偿所欠银行贷款本息,是近年来保全银行债权、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实施“以资抵债”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碰到不少亟待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潜在风险增大的趋势食加明显,直接影响到贷款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给银行的正常资金营运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防范和治理风险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既是盘活资金、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银行深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因此,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寻找一条最佳理想的出路已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盘活信贷存量、优化信贷增量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当…  相似文献   

5.
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经济问题,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过程中必然会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本文以湖北省为例,从银行防范产能过剩产生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化解方式以及银行资产保全措施。  相似文献   

6.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不良资产,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而信贷风险又是主要风险。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质量,但反映经济效益大小的利润指标则可能会给企业还贷造成一种假象,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反映贷款企业现实货币资金的现金流量的分析,从而了解贷款企业的即刻偿债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元凯 《新金融》2015,(3):43-47
资产管理公司发挥了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机构救助、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存量资产盘活等金融功能。本文通过中外比较分析发现:资产管理公司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功能、存量资产盘活功能、国家控制资产管理公司等具有普遍性,资产公司的存续及功能发挥受不同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因此,要重视中央财政控股资产管理公司,将其纳入到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体系中,加强和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技术,发挥其存量资产盘活及其他特有的金融功能。  相似文献   

8.
解析商行风险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运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且各种风险具有扩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会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体系。而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正是防范和控制风险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农行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不良贷款的思考———从分析广西农行贷款质量中得到的启示韦现飞近年来,广西各级农业银行在加强信贷管理,用好贷款增量、盘活存量,提高经营效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金融风险防范不力,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资金营运超负荷、亏...  相似文献   

10.
刘芳 《理财》2003,(2):54-55
债转股是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一种旨在化解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负债率及财务费用负担的重大经济措施。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对银行的一部分过度负债,由银行出面委托第三者管理,变成第三者对企业投资和注入资本金,由第三者负责盘活资产,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率,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化解潜伏的金融风险。然而,债转股是否真的可以化解全部的金融风险,是否还会带来其他风险?笔者拟就债转股的运行风险及其防范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债转股运行过程中的博弈风险从银行的角度看,其债权资产和相对应的债务企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棉购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发行信贷资金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表现为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的风险同时存在。在现阶段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发行信贷风险,应区别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勇 《西南金融》2002,(10):16-17
农发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其信贷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农发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国家资金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农发行的生存和发展。防范和化解农发行信贷资产风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就影响农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潜在风险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多元化的情况下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 ,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金融电子化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危害程度绝不比信贷风险低 ,甚至更严重。因此 ,防范和化解金融电子化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金融电子化风险的产生、危害和防范问题谈点拙见 ,供同仁们参考。  一、金融电子化及金融电子化风险我国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 ,金融电子化已从银行前台中的储蓄、会计等业务的手工操作发展到整个业务的计算机化 ,再到今…  相似文献   

14.
杨帆 《中国金融》2021,(7):87-88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和根本性任务。近年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总体上由发散状态趋于收敛。但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影响,我国金融风险仍处于高发易发期。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体系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银行体系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威胁金融安全稳定的"灰犀牛",企业债务风险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略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黄金坤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着眼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货资产质量.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已是当务之急。但防范与化解两者之中,防范是根本,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于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是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  相似文献   

16.
风险是开放体制下金融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自然经济及其所孕育的农耕文化 (中庸思想 )和计划经济实践的共同作用使中国金融女职工形成了一种普遍心理特征即贪图安逸、求稳怕变、封闭守旧。金融风险和由此导致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给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撞击使许多金融女职工产生金融风险恐惧症状。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 ,她们要学习风险理论 ,科学分析风险原因 ,形成正确的金融风险观念、培育良好的风险意识 ,并积极探索、帮助政府建立起风险防范和化解体系  相似文献   

17.
阮凤仪 《新金融》1998,(5):18-19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的结构多 元化经营是对防范风险十分有利的做法。资产结构多元化经营一般是指在银行的资产经营中,除了常规的银行基本业务,诸如存、贷款,资金拆借等之外,另有一定比例的金融市场业务,一旦遇有风险则可以起到分散和化解风险、减少资金损失的作用。 一、资本市场业务是 当前金融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已经超过显性债务,不仅压缩财政政策空间,还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此,多部门协同发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涵盖常态化监测机制、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推动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并取得了积极效果,部分地区隐性债务化解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个别地区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行为仍时有发生,且面临政府和市场对“隐性债务”的认定仍存差异,问责机制强化主体责任但也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存量债务化解制约增量改革,政府评级加大高债务地区金融风险,城投公司转型困难等问题。对此,有必要针对长效机制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化隐性债务管理方式,以存量债务化解推进增量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宋波 《中国金融》1998,(1):23-23,27
化解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对策探讨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项目评估部宋波党的十五大已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写进了报告,说明党中央对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经济生活全局的重要性。要化解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并防止其再度产生,必须针对其形成的不同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观点摘编     
正孙国峰:金融监管应转为目标导向5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中国经济观察(CEO)第53次季度报告会上表示,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理念应当由机构导向转为目标导向。孙国峰阐释,金融监管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而要监管金融风险,首先应该明白其是如何产生的。在货币视角下,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有三:一是银行流动性天生脆弱,二是部分银行过度扩张,三是银行贷款支持存量资产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