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宁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4年南宁市水环境承载力不断改善,评价等级由2008年的差(Ⅳ级)转变为2014年的优(Ⅰ级),主要得益于状态和响应指标的改善。压力子系统是制约水环境承载力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南宁市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应放在减少水环境压力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洪湖水体样本的测定结果分析了洪湖的水质状况、营养状态,总结出了湖泊水环境的现状,并依据现有资料数据设定计算参数,用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狄龙模型)计算出洪湖主要污染物COD、TN、TP的最大水环境容量、洪湖水环境可承载能力范围内的生产与生活排污量,最后对洪湖水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达到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环境的承载力,人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深入研究水体的自净力,使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水体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为了开发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更好地表征区域水生态承载状况,本研究广泛收集水生态承载力相关文献资料,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社会经济四个方面收集指标参数,调查地区分类标准及其对应的特征指标,构建包括基本指标库和区域特征指标库的完善指标体系,并提出区域特征类型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流域、区域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南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也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以南洞庭湖区为例,基于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构建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分析研究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状况。针对研究区水环境承载状况存在着空间差异性的特点,提出了差别化的产业选择战略。  相似文献   

6.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高新技术人力资本承载力就是将某产业人力资本与其他各项社会资源投入有机结合,确定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总量。通过评价和比较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人力资本承载力,得出14行业的人力资本承载力排序和聚类结果,从中借鉴人力资本效用发挥的经验,探求最大限度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效用的路径,提高产业人力资本承载力,使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源均充分发挥各自效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研究大数据在水环境综合评价预警系统中的应用,首先论述了水环境评价预警的重要性;然后设计了水环境综合评价预警的大数据平台架构并提出了影响水质评价预警因素的各类数据;最后根据水环境领域特点对水环境评价进行预警进行了分析和深度学习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质评价可以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 ,确定大中型工程项目 ,提供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本文根据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平凉分中心 (以下简称平凉分中心 ) ,1 996~ 2 0 0 0年对泾河干流及四大支流 1 2个断面的监测资料 ,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泾河流域水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初步探讨了污染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已成为当前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仿真模型,设计出现状延续、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发展5种方案,运用密切值法进行方案优选。结果表明综合发展方案为最优方案,可有效改善库区水环境。该研究结果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水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区域经济承载力概念,并建立区域经济承栽力评价模型.然后以浙江海宁市为例,进行区域经济承载力评价与预测,为其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模糊数学在松北湿地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哈尔滨松北湿地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水质主要属Ⅳ类水质,不能满足湿地功能利用的水质要求。其污染原因,主要与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而大量排放污水和工业废水有关。为此,需要加强湿地区域污染源的治理,以确保松北湿地水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西部11省、市、区(除西藏外)2008年数据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都处于中等水平,其它资源承载力(主要是能源矿产资源)处于低水平,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最后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子系统中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模型结合ArcGIS相等间隔法,从时间上纵向考察了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并对同一时点下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近17年来,广东省及其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转折点为2008年;广东省城市各子系统承载力指数存在明显的分异,改革开放政策、环境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以及市场的自发调整是导致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了影响。文章探讨了污染足迹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太湖流域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污染足迹及其变化,发现污染足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与Va R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在95%的置信水平下,太湖流域可能的月度污染足迹会在58 975h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对2003-2008年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为2003-2006年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2007-2008年处于超载状态。2003-2008年,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沿海地区产值年增长率和人均沿海地区产值过高,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过量,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海洋科研项目数过多等。据此提出了合理控制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治理污染源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司训练  宋泽文 《特区经济》2013,(10):207-211
石油注水开发项目对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集中于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静态水质评价,不能反映水环境的动态性和污染物的累积性。本文在构建注水开发项目对水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石油注水开发项目对水环境质量影响的多层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并建立评价模型,量化评价了石油注水开发项目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检验了本文所提出的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方法简单.评价结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科学评价政府水环境治理绩效,文章分析了钱塘江流域的水环境影响,构建钱塘江流域水环境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认识钱塘江水环境变化趋势,剖析钱塘江水环境整体特殊性与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收集、整理以及分析钱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数据材料的基础上,结合钱塘江流域目前水环境质量提升规划目标任务,采用模型计算、指标特性...  相似文献   

18.
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从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理论内涵出发,构建省域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涵盖了生态弹性度、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3个系统层,并基于改进熵权法对中国省域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承载压力度、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对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影响作用最大;中国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差异显著,表现为地区间和地区内不均衡发展;地区间和地区内生态弹性度差异最为明显,多数省份存在明显长短板共存现象。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背景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以及甘肃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民族地区21个县(市)进行评价,从而为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发展能力以及农牧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天然草场的保护、人均经济增长能力的增强对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地处甘南高原地区的县(市)生态承载力普遍较弱,以甘南州的玛曲、碌曲、迭部最为脆弱。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人口分布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的量化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桂兰  孙建光 《新疆财经》2010,(3):11-14,46
本文基于人口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发现新疆协调盈余类和协调发展类的县(市)域水资源恰好承载了现有的一部分超载人口,但失调类地区的人口严重超载,水资源短缺,人口分布与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协调。因此,只能通过调水、节水和控制人口,以及合理开发和配置水资源来提高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缓解入水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