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养殖池和红树林面积均有显著增长,而林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流转较为频繁的是林地、水域和滩涂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林地向养殖池的转换,滩涂向红树林的转换。2000—2005年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为养殖池,而在2005—2020年三个时段中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变动不大。近20年来,耕地、红树林、建设用地、林地和养殖池的质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北迁移,而滩涂和水域的质心有少量的向南迁移。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质心迁移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建设用地>红树林>耕地>养殖池>滩涂>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2.
裴桐  陕永杰 《科技和产业》2022,22(10):400-404
为了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以运城市为研究区,运用ArcGIS软件对运城市1980、1990、2000、2010年4个时相3个阶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变化频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运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最多,其中盐湖区和河津市以及道路沿线的变化特征较明显,耕地变为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大,水域面积一直在减少,多为水域变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3.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1990年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陇西县10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空间景观特征、方向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2007年陇西县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景观变得破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增强;土地利用主要转化形式是耕地、草地和林地转化为未利用地以及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理解其变化特征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西安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和程度变化三方面进行变化分析;利用SPSS 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社会经济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草地面积的下降,其中耕地和草地分别下降了16.96%和70.25%。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15.12%和61.80%。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升,西安市经济的发展与工业、房地产业、居民收入等息息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分别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城市化。西安市应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障重大战略用地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林地等具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的数量,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本文以2007年和2015年重庆市沙坪坝区的TM影像为基础,以量化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耕地、林地、水域等面积均在减少,建筑用地的面积却不断增加。从动态度的角度分析,变化幅度最小的区域为林地,变化指数为-0.13;变化幅度最大的区域为建筑用地,变化指数为0.13。下降明显的指标为生态服务总价值,从2006年的11.27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7.77亿元。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系统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具有可信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6.
王芳 《改革与开放》2018,(19):35-3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21世纪以来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经济发展,文章以贵州省2016—2017年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照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研究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被研究区域应加强林地、耕地和基本农田、水域的保护,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区也是耕地集中区,因此研究环渤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耕地资源保护两方的博弈,对全国的经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展开研究,在2000年、2010年、2020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0-2020年经济社会数据,综合运用耕地动态度、根底相对变化率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耕地资源的演化动态进行具体分析。在研究期内,耕地资源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耕地数量由32.17减少到了28.39。耕地数量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土地利用活跃度等土地利用变化测度指标,对江苏沿海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移流集中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占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流总量的34.72%,连云港和南通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更为集中,而盐城土地利用转移流较为均衡;(2)从土地利用活跃度来看,江苏沿海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活跃度的顺序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滩涂湿地耕地;(3)受到沿海岸段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的影响,江苏沿海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活跃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碳循环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每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此表现出的碳收支状况也就不同。为了准确认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人们必须掌握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碳循环特点。本文主要围绕几种典型的土地覆被类型的碳收支平衡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土地覆被变化对碳收支影响的最新成果进行综述,旨在表现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碳收支特点以及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趋势,为科学地利用土地、正视土地覆被的重要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蒙静  赵宏志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08-214
广西滨海是西部陆海主通道的出海口,研究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海岸带1990—2020年共6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当量价值评价法、市场价格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近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地变化以耕地、基塘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为主;其生态系统服务以调节服务功能为主,占比约70%;基塘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ESV变化受主要变化地类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2009-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分析了该旗将近九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及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地面积下降,而园地和水域用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滩涂的匡围与开发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慈溪市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开展滩涂围垦和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从1990年到2010年,慈溪市滩涂围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滩涂淤涨,20年间海域面积共转化385km2,82.71%转化为滩涂生态系统。第二,1990年到2010年间,慈溪地区滩涂围垦开发,原有滩涂共有77.54%发生转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17.91%,其次为养殖面积的增加。第三,从1990年到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总体看,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一致,其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由32.18亿元上升到52.61亿元,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了浙江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质量的下降,补充耕地的"上山下海"加大了生态退化的压力,浙江的土地利用体制客观上加速了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建设用地保障矛盾突出,违法用地现象增加。需要从改革土地利用体制、增加市场调节机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等入手,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以解决浙江土地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朝阳市双塔区和龙城区为研究区,选用2014—2021年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软件分析双塔区和龙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间采用监督分类法将朝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五大类,通过对比各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综合评价朝阳市土地利用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鄞州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71617亩,扣除2006—2009年已报批的22593亩,2010—2020年可使用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49024亩,其中“增减挂钩”指标16500亩,规划期内实际可用耕地指标约3.3万亩。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形势下,鄞州国土资源分局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农民自愿、富民强村、城乡统筹”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4年新疆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转移方向、变化速度、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对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市耕地面积最多,占地区总面积的40%以上;2009~2014年,石河子市耕地、林地减幅较大,而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幅较大,主要转移特征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石河子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宏观政策等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的研究,可为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根据都匀市2009-2017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动态的幅度、速度及变化程度,并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都匀市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因素。结果显示,总体上,都匀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土地利用类型上,农业用地不断缩减,建设用地明显增加,都匀市土地的驱动力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两个方面。都匀市土地利用应盘活低效用地,实现城乡土地综合利用,同时启动耕地保护机制,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18.
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效益的影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气象、遥感数据,应用RWEQ模型估算陕北地区2000~2015年的固沙物质量,采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功能研究防风固沙效益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质量提升,城镇化发展迅速,荒漠化有所改善;陕北地区风蚀现象多以轻度和中度风蚀为主,2000~2015年中度风蚀面积明显减少,防风固沙保有率普遍增加,其中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防风固沙保有率增长幅度最大。陕北地区虽然还存在草地退化、林地和草地开垦为耕地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些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耕地不仅影响区域粮食安全,还作为一种特殊的绿地资源,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文章分析预测了珠江三角洲2008~2020年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建设占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需求量及其补充耕地能力,得出:到2020年,珠三角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需求量偏大,耕地总量仍会持续减少,粮食自给率仍会降低,2020年末耕地保有量难以满足30%的粮食自给率需求,也低于区域生态系统处于最佳状态所需的耕地规模,珠三角不仅"吃饭与建设"争地的矛盾十分尖锐,"生态与建设"争地的矛盾也不小,为此,珠三角应控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严格保护耕地及农地,加大农业投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临安昌北山区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监测数据,根据行为主体的主观用地意图为“三生”用地划分依据,依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等方法测度昌北山区10年间的“三生”用地演变特征。结果发现,该地区10年间土地利用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不断增加,尤其2015年后人类活动干扰输入的负熵流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水平较低,昌北山区的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结构向无序方向发展。究其原因,与当地工矿业用地扩张、盲目追求生产发展有直接关系。工矿业生产用地的增加会使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结构无序发展,林草生态用地的增加可以使系统内部更趋于有序状态。分析结果为科学地调节昌北山区“三生”用地关系、探索“三生”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