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佰翠  伍鹏 《商场现代化》2009,(18):102-104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与开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对策。同时,笔者就保护性开发宁波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手工艺、民风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会促进日照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本文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同步宣传力度,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旅游参观平台,创新开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化商品开发等方面,构建旅游视角下的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从而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则是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人才基础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发模式单一、原真性破坏严重等问题。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增强保护意识、重视人才培养、完善法律法规、丰富开发模式、分类适度发展等措施,实现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承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旅游开发被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及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提出了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四川灾后旅游重建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建议利用开发旅游房地产的模式加强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适当的整合营销策略,重塑四川旅游新形象,使灾后四川旅游目的地更能贴合游客的心理及感知,实现旅游房地产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临消失的危机,如何保护这此遗产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保护,应突破僵化的物证形式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应同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在异地开发过程中注意了选址、舞台真实、产品创意和包装等问题,是对非遗的异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保护,应突破僵化的物证形式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应同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在异地开发过程中注意了选址、舞台真实、产品创意和包装等问题,是对非遗的异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旅游开发通常给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以旅游开发对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入手,分析民族地区影响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外来游客及市场五者之间构建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其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各地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内蒙古非物质丈化遗产特征及旅游价值入手,分析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如何从旅游的角度科学开发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2)
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断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全国不断兴起和壮大。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山东省莱芜市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市场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市场规模有待扩大、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政府层面、市场层面、旅游产品层面"三位一体"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时其保护问题现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不应开发、开发的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不断的提出.为此,本文以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星景花 《消费导刊》2013,(6):147-147,149
纵观世界范围的文化旅游热潮,文化内涵是激起大众旅游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作为民族个性、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已成为吸引旅游者前往的根本动力。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有关菲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为主线进行研究,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化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景观面临着世界性的普遍危机,在人们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进行规划保护已成为业界全新而又紧迫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灵魂,但是旅游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把双刃剑,就目前来讲,旅游开发产生的消极影响较为突出。本文提出了旅游开发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对策,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在旅游开发中做到适度开发,保持文化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良庆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淳朴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条件为良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庆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开发等,一方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相应带动了良庆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雷蓉  胡北明 《商业研究》2012,(7):210-2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内涵、承载形式的不同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遗产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做到适度的开发利用,传承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介绍羊楼洞砖茶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出发,采用SWOT分析法对羊楼洞砖茶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羊楼洞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和具体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羊楼洞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江西婺源"傩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正确处理婺源"傩舞"的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的长足发展。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傩舞"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快"傩舞"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建立婺源"傩舞"博物馆等。2010年5月婺源"傩舞"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婺源"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傩舞"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旅游开发一项重要的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了联合国以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还阐述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其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志丹 《北方经贸》2012,(5):125-126,129
"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引物。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价值高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应确定保护性开发原则,明确开发定位和发展方式选择,以区域旅游发展角度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