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因素是影响唐代旅游客源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下。长安经洛阳至汴州的沿河一带形成了唐代一级旅游客源地,润、宣、常、苏、湖、杭、越、扬等州则形成了唐代二级旅游客源地.成都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襄州一潭州一江州之间的区域并为唐代三级旅游客源地.京兆地区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旅游客源逐步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唐代主要旅游客源地有向东南迁移和向内陆集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节假日调整对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节假日制度调整之后,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发生了变化,这将对城市居民的出游意愿、出游时间、出游空间和出游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以长沙市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节假日调整对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合理发展传统节假日旅游,培育旅游市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宁夏选取五个典型的新农村发放问卷,调查了300名农村居民的出游行为。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的出游行为特征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新农村居民的出游意识增强,普遍认可旅游这种休闲方式,并对此有一定的认知;第二,新农村建设使得居民收入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一定的出游能力,但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待提升;第三,居民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居民的外向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居民在出游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对广州702名市场进行的抽样调查资料,对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找出广州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5.
贵州小城镇居民出游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旅游市场调查的数据,对贵州省小城镇居民人口学特征、行为决策特征等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得出贵州小城镇居民出游行为的一般规律,为相关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开发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居民赴韩旅游消费模式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出游认知、消费构成、消费评价和消费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居民赴韩旅游消费模式。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居民赴韩旅游出游认知和消费构成亦处于初级阶段,对消费评价和消费倾向大体上持肯定态度和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等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中的分异状况,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以抽样调查方法所获得的长沙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丰富基础数据,按照文化程度分群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在信息渠道、住宿选择与花费水平上表现出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在出游频次与出游距离上表现出文化程度的同一性;在出游方式、交通工具与停留时间上差异性与同一性并存。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等意义巨大.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在不同职业群体中的分异状况,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以抽样调查方法所获得的长沙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丰富基础数据,按照出游频次分群统计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在交通方式、花费水平、出游距离上表现出出游频次的分异特征;在停留时间、信息渠道上呈现出出游频次的同一性;在出游方式、住宿选择表现出出游频次的分民异与同一性并存色彩.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2014,(11):77-79
本文从旅游要素及居民行为方面讨论了在新休假制度下城镇居民旅游行为特征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出游频率、出游时段选择、出游方式和出游目的地方面和之前的休假制度进行对比,研究了新休假制度对城镇居民旅游行为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13个影响居民潜在出游力的指标,运用minitab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到河北省居民潜在出游力的回归模型,计算出河北省11个城市居民潜在出游力的综合得分,并结合定性分析,将其分成4级,从中发现河北省居民潜在出游力在空间上大致呈杠铃形状,廊坊为横杠,杠铃片是两个出游潜力强的地区石家庄和唐山,邯郸和秦皇岛像是外面的卡箍卡住杠铃,其余城市出游潜力较弱,分布在杠铃两侧。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12.
以1995-2011年的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数据为样本,探讨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农村居民旅消费的关系,然后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对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财产与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最大;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双向影响关系,和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是单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旅游年票发行城市的逐年增多.旅游年票的推行给居民生活带来的改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群众热议的话题.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陕西旅游年票购买者进行调查,从居民的个体属性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虚拟回归分析方法,寻找出旅游年票推行满意度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旅游年票推行的核心效果表现为旅游惠民和旅游发展;在居民个体属性方面。18岁以下居民满意度最高,家庭结构越简单、收入水平越低的居民满意度越高,职业上也表现出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服务人员和工人的满意度高于其他职业者.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陕西旅游年票的推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已成为当今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而民族旅游社区各主体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而引发的矛盾与纠纷却成为制约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相互之间共生关系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实地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对相关共生指标的综合测算来探析旅游多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及模式。结果表明:当地社区政府、居民、企业、游客相互之间存在正向共生关系并且相互影响作用不同;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性较为密切,政府和游客之间的关联性最高,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联性最低;当地旅游社区各主体间形成了正向互惠共生模式,具体来看是由当地居民主导、旅游企业推动、地方政府协助、游客参与的“REGT”互惠共生模式。本研究拓展了共生理论的应用领域,对于其他旅游社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选取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小庄村为案例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分析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并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EWM-Fuzzy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及外来游客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状态及整体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测评分析。研究表明,小庄村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不同利益诉求的整体感知较好,不同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和协调发展状态均存在如下较大差异: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主要处于中度协调和轻度协调两种发展状态,优质协调发展状态的利益诉求表现相对较少,且存在濒临失调发展状态的利益诉求表现;小庄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相对应,而外来游客、社区居民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基本相反;小庄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路径组合未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其协调发展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协调发展模式。上述验证结果与小庄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旅游的影响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对部分目的地社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对旅游的消极态度,严重的甚至发展到对抗的程度。着重就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作些预测以及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所应采取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居民正逐渐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张家界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张家界市居民总体上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最后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规划的机制来调控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居民唤醒域中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形象认知属性及其评价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研基础上。分别从长假和短假行为角度。分析江苏省居民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长假目的地选择有省域、城市和风景区3类,唤醒域以1~2个目的地为主,分布以西部原生态地域为主,其次是东部海滨地域和国际化都市。居民偏好的省域和景区旅游形象是原生态自然风光、或兼有民俗文化特征、探险和刺激、能够参与运动项目及美食品尝等特征的自然风光区,偏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是有文化、能体验购物和有海滨属性特征,部分兼有美食特征.短假唤醒域主要由1个城市或景区目的地构成,且以江苏省内和周边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的城市和景区为主。偏好的旅游形象为园林特色、娱乐或休闲特色、历史或现代文化特色、环境优美和美食特色等.对周边海滨城市形象、以及可以体验登山运动的风景名山也比较偏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旅游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影响研究的热点问题。将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旅游影响研究应用于旅游地Logistic增长曲线的研究,提出旅游地增长曲线是一个受环境容量和当地居民态度共同影响的曲线,并对传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符合旅游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20.
一般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数量分析,主要运用回归方法,得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反映变量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数量关系。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变参数模型,并检验了两变量之间的变协整关系,以动态机制解读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状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994-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旅游消费倾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村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着均衡比例变化的变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