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供销社肩负着组织供应农村生产、生活资料及收购农副产品的重任。而目前基层供销社经营状况十分严峻,特别是在众多的个体户“包围”之下,步履艰难,亏损金额呈逐年扩大趋势。笔者最近对藤县象棋供销社经营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小小的一家供销社1990年、1991年两年帐面反映亏损金额达24.1万元,实际潜亏金额高达32.8万多元。造成基层供销社潜亏的原因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职工素质低。由于供销系统职工吃惯了“大锅饭”,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干部职工放松了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使得很多干部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束手无策,被动地听凭市场的摆布,坐等国家政策的“恩赐”,致使购销业务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深入,供销社做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供销体制的改革没有一定的模式,在改革中出现了某些失误,致使供销社系统“两有”资金逐年增多,个别供销社“庙破菩萨肥”。为了更好地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近几年我行在潭头供销社进行了综合性改革试点,定点扶持,从参与经营决策入手,帮助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辅以贷款支持帮助供销社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办工业,安排剩余职工。在农行支持下,潭头供销社吸取了1983年亏损的教训,加强管理、扭亏为盈。1990年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仍实现销售收入650万元,创税利16.61万元,仅商办工业一项当年就实现产值近百万元,创利税8万元。成为全省供销系统的一面红旗。  相似文献   

3.
供销社转换经营机制与银行信贷管理周富升供销社是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大户,近年来经营效益有每况愈下之势。1993年全区供销社亏损达11022万元,比上年增亏9562万元,增亏单位298个。有的基层社连贷款利息也支付不了。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当前转换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4.
搞活供销社,很有必要对供销社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以便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存在问题一、亏损单位、金额增加。钦州地区供销社全辖117个经营单位,1987年亏损单位占总数的15.3%;亏损金额达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63.3%和23.9%。二、有问题的商品增加。全辖1987年有问题的商品高达989万元,比上年增4.2%。三、贷款增长速度大于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贷款占销售总额的比率由1986年的24.9%上升到1987年的26.7%,贷款与销售总额增长速度相比为1.72:1。四、商品流通费用增长幅度大于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全辖1987年商品流通费用409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流通费用率由1986年的7.6%上升到1987年的8%,流通费用与商品销售总额增长速度相比为1.54:1。五、商品销售额上升,利润下降。全辖1987年实现利润210万元,比上年下降3.3%;销售利润率从上年的0.47%下降到0.41%。六、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下降,社会收购总额上升,全辖1987年社会农副产品总产量值比上  相似文献   

5.
化峒供销社是靖西县供销系统中购销业务量较大的基层供销企业之一。近年来,该社各项业务经营状况不佳,经济效益低下。突出表现为:商品购销下降,资金周转缓慢,出现经营性亏损等几个方面。 一九八三年上半年,化峒供销社商品购进总额为89.41万元,比上年同期的增加2.6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收购为3.7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98万元;商品纯销售额为72.38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2.5万元。在商品购进额增加,销售额减少的情况下,该社资金占用水平上升,周转缓慢。商品资金每周转速度187天,比上年同期增加60天;每百元商品销售额占用流动资金由一九八二年同期的70.46元上升到一九八三年上半年的103.77元。购销业务的不均衡发展,加上经营管理不善,至使该社经营的其他业务也发生了问题。一九  相似文献   

6.
1 郧县供销社企业集团所辖34个分公司,其中基层社26个、县直公司8个,共有446个门店,职工总数1810人,截止93年6月末,该企业集团资产总值9917万元,年销售收入1.4亿元。6月末银行贷款4991万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66.2%,亏损单位21个,亏损金额达230万元,亏损面达61.8%,供销社严重亏损的情况,引起了我们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发现供销社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包袱沉重。截止  相似文献   

7.
一效益,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目标,也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当前农行处于严峻的经营困境之中,主要原因就是经营效益不佳乃至逐年恶化。某二级分行下辖8个县市区支行,有7个连续6年巨额亏损,其中一个县支行亏损额由1995年的750万元逐年攀升到1998年的2900万元,至1999年底,剔除上级弥补亏损2100万元,明亏暗挂总额累计达到8000万元,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8.
当前,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的主渠道地位与作用正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由此又给信贷资金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本文试结合兴安供销系统的经营困境及成因对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供销社经营困境的表现。 (一)经营权受到限制、经营的商品品种和业务范围狭小,购销业务相对萎缩,购销总额相对减少,导致费用率升高。兴安县供销社系统1981年销售总额已达5464万元,到1990年仅为7895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981年占全县的88.2%,而1990年仅占35.46%。  相似文献   

9.
1、正视供销社经营包袱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分步消化经济包袱。第一、理顺棉花公司和供销社的关系,实行棉社合并,以棉花经营的效益来弥补供销社的亏损。第二,摸清供销社闲置资产底子,处理部分闲置资产,所得价款或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部分债务。第三,支持"速效工程"以活带死,信贷支持与消化经济包袱挂钩。对供销社短、平、快的赚钱项目或生意,重点进行信贷支持,在发放贷款时,银行与供销  相似文献   

10.
经济效益低下是当前经济不发达地区供销社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到供销社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农行信贷资金的周转使用和资金效益.为了找出供销社低效的结症所在,探索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途径,最近,我们对河池地区供销社营运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一、经营效益低下的表现1.销售收入增长,经济效益下降.全地区供销社系统从1988年至1991年销售收入平均年增长10.13%,而同期的利润平均每年下降20万元,下降率为5.12%.2.资金投入增加,使用效益下降,资金结构不合理.全地区供销社系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由1988年的1.56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2.22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4.13%,大于同期销售收入增长4个百分点,大于利润增长19.24个百分点.百元资金销售率由1988年的280元下降到1991年的256元,百元资金利润率由2.5元下降到  相似文献   

11.
一、藤县供销社经营概况截止1998年6月末,藤县供销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共有28个,其中6个在县城,22个在乡镇。系统资产总额832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5804万元,固定资产2291万元,无形及递延资产169万元;负债总额5424万元,其中:农行贷款3735万元,占比68,8%。所有者权益2901万元。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987万元,经营亏损316万元,累计亏损挂帐2472万元。全县供销系统除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已关停企业外,都实行了抽资承包经营,期限三年或五年。由于抽资承包经营的企业都未落实还贷付息任务,农行贷款被“悬空”严重。二、藤县农行…  相似文献   

12.
《现代金融》2001,(11):30-30
自1997年开始,昆山市供销社系统如同全国供销社系统一样,连续出现大面积亏损。在此情况下,昆山市农行审时度势,对供销社系统贷款进行主动性结构调整和预见性退出,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效。截至2001年9月末,该行供销社系统贷款客户尚有13户,贷款余额为7402万元,分别比1997年末下降40户和7506万元,客户数和余额分别下降了75%和68%。其中,货币资金收回3388万元(其中:收清28户,1441万元),以资抵贷11户2791万元;剥离1户,63万元。全行供销社贷款余额占比也从1997年末的10.47%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38%,并做到了无逾期和无欠息。其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出现了大面积经费亏损,亏损金额逐年上升,导致信用社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有效地支持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而位于象州县经济贫困乡的妙皇信用社,自1984年管理体制改革后,切实发挥其“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增强了自身活力,存贷业务由停滞变为活跃;信贷资金由靠农行支持变为自食其力;经营由亏损变为盈利,1985年至1991年连续七年实现税后盈利累计34.4万元,固定资产由1.1万元增加到22.1万多元,职工的办公设施及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其奥秘何在?笔者为此到该社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灵川县供销社下辖有13个基层社和8个公司,共有固定资产1178万元,现有职工1186人,自有资金1393万元。1992年商品总销售实现8579.48万元,比上年增加275.68万元,上升3.32%;实现利润总额仅3.79万元,比上年度减少40.59万元,下降91.46%;虽商品销售总额有所增长,但经济效益却明显滑坡,基层社亏损金额创历史最高纪录。主要问题是:1、农产品购销不同步。灵川县大宗农副产品有白果、柑桔、竹类等。去年除白果外,由于购销脱带,流通不畅,引赴县土产公司商品销售比上年同期减少59.08万元。  相似文献   

15.
柳州华侨化纤纺织厂是农行立新办事处支持的工业企业大户,1992年贷款余额4990万元,占立新办总贷款额41%左右,其中,流动资金贷款3270万元,技改贷款1720万元。该厂自1980年建厂到1991年都是负利润,亏损累计480万元。从1992年起,该厂出现了转机,生产、管理、效益呈现好的势头,全年工业总产值达7833万元,比1991年增长22%,销售收入6100万元,比1991年增长17.5%,实现税利240万元。是什么原因使该厂扭转了十一年的亏损局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该厂厂长彭俊恒和其他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16.
志丹县地处延安市北部,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石油工业的崛起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志丹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志丹联社)正是抓住当地经济发展这个机遇,积极展开各项改革和推行有力措施来谋求发展和摆脱经营低谷的,志丹联社全墨守成规十二个农村信用社和一个营业部,共有在册职工55个,截止200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9701万元,较年初净增216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7071万元,较年初净增1399万元,存贷款余额分别占该县五家金融机构的22.5%和28.73%,在其当地金融市场所占份额与国有商业银行平分秋色,正成为真正的农村金融主力军,1997年行社分家以来,志丹联社地经营环境相对艰难的情况下,提出了“要发展就要遏制当年亏损的势头,力争在三到四年实现当年赢利”目标,经过三年努力,当年亏损额度逐年减少,截止2000年末,全辖9社一部盈余43.1万元,三社亏损11.8万元,盈亏相抵净盈余31.3万元,从而打破了历年连续亏损的僵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相似文献   

17.
山区信用社扭转经营亏损出路选择──对凌云县玉洪信用社经营状况的调查陆启田,浦元强(一)凌云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扶贫县,位于该县西北山区的王洪瑶族乡,下辖12个村公所,总人口1.4万多人,1994年农业总产值1020万元,比上年增15.52万元,人...  相似文献   

18.
一地处豫西山区的三门峡市供销社,拥有职工9202人,固定资产6392万元,自有资金3949万元,独立核算单位106个,其中县以上公司39个,基层社67个。经营网点1396个,年销售4.7亿元。到1992年底,三门峡市供销社系统在农业银行贷款总额为25292万元,其中商品流转贷款7846万元,农副产品采购17446万元,供销社自有流动资金仅占银行贷款的15.6%,贷款金额占全市农行各项贷款的30.9%,是农业银行的主要客户。  相似文献   

19.
我区农村信用社(简称信用社,下同)从1984年全面开展管理体制改革至今,已有九年多了。通过改革,信用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丰硕成果。仅以信贷业务为例,1991年底,全区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已达到48.4亿元,各项贷款规模达35.5亿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83年底增长6.1倍和5.4倍。今年上半年,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4亿元和48.8亿元,又上一个新台阶。信用社已成为支持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盲目乐观,还要看到由于受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思想解放不够,改革的胆子不大,不敢冲破某些束缚信用社搞活业务经营的条条框框和“禁区”,致使近年来在业务经营上困难重重。反映在经营成果和效益上呈现亏损逐年增加,盈利严重锐减的趋势(见下表)。  相似文献   

20.
去年,全省供销社企业实现销售197.99亿元,较同期增长36.79%;亏损8705万元,较同期减亏4589万元,亏损下降34.52%;亏损企业1574个,较同期减少104个。全省供销社贷款(不含信用社贷款)42.94亿元,抵押贷款39.28亿元,抵押面达100%,抵押率91.47%,较上年增长18.27%;收息率达11.5%,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收回历欠利息3646万元,历欠利息收回率达18.5%;不良贷款15.9亿元,占比为37%,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