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现代技术的日益完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金融行业也开始引进互联网技术。金融行业引进互联网技术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影响着传统金融的发展,迫使了传统金融采取措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本文将剖析传统金融现存的问题与金融行业引进互联网的优势来解析传统金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对金融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为银行业创造全新的发展空间。文章就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成长,新型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日趋兴起,这一新兴金融力量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新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本质上并未转变金融的属性,只是对金融的组成要素进行了重构,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次伟大改革.本文作者在本文中对我国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和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改进经营或监管现状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带来金融创新的同时,也颠覆着传统的金融模式。但因始终缺少国家财税政策作指引,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切实帮助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政府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财政支出、财政监督、税收优惠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给予支持,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今年再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被形容为"异军突起",报告同时提出,未来将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行业依然保持了爆发式增长,从网络理财、P2P借贷向众筹、移动支付等更多领域扩展,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有力冲击;但同时,网贷平台踩雷、跑路、涉嫌非法集资等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互联网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飞快发展。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风险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更为复杂。本文从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入手,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而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营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模式也逐渐的渗透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无疑是在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情况趋于好转,它与民营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之处。伴随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的金融行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兴起,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税收政策与监管逐渐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行业,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税收监管,是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互联网税收制度的不足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主要是完善税收法律,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和创新等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在国内的迅猛发展,这一新兴行业已逐渐成为传统金融业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时下频频出现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负面新闻,但互联网金融在提高交易效率、丰富融资渠道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展现出超越传统金融的实力,意味着这个崭新的行业若能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将会极大的推进我国金融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5,(10):97-100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依托低成本、跨区域、高效性、个性化特征优势,互联网金融显示出较强的竞争性,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章主要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入手,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地位、支付领域、收入来源及服务模式的冲击,并从合作共赢、产品服务创新、大数据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初步踏上舞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通过使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方式,从而完成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但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高发,其风险问题逐步浮现在公众面前。  相似文献   

12.
陈汉昌  沈明辉  吴磊 《价值工程》2014,(11):150-152
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普及,相关的互联网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对传统行业频频发起冲击,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前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革新。伴随着这一场快速的行业革命,基金行业首当其冲,传统的渠道优势不再,行业地位收到强势挑战。基金行业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呢?  相似文献   

13.
"区块链+传统金融"的创新金融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金融商业模式,更是提升与改进了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新一代全球金融模式。区块链金融目前已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受金融监管法律、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等约束,我国区块链金融发展缓慢。本文从合规发展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区块链金融发展的难点及其阻碍、对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挑战,以及在实施区块链金融中存在的行业过渡及业务实现的困难,确立了区块链金融合规发展的治理原则,提出了推动我国区块链金融的具体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金融风险也随之而来,在此情况下,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论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原因和传导机制,基于此,从多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净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质量的提高对巩固我国的经济基础非常重要。金融业被认为是继“互联网+”概念之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因为资本市场具有分配要素的能力。最近,金融业已被视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论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业和制造业一体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力争引导资本更有效地流向制造业。  相似文献   

16.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以颠覆式的速度和方式对传统金融进行了解构和重塑,改变了社会经济增长方式。金融科技通过加速信用资本化进程、提高金融风控能力、降低金融成本等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并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数据隐私、数据确权、技术垄断、数据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可通过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金融科技监管等措施促进我国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平台满足了消费需求,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金融体系得到了飞速发展,且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在不断地创新。但与此同时,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论文主要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入手,进而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给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实现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它与传统营销相比,主要是借助互联网作为销售工具来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在最初的起步阶段到现在逐渐成熟,它比传统营销有着绝对优势。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各种观念的提高,互联网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我国的网络营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与日俱增,更加完善。网络消费者购买商品主要受自己对商品的认知,更主要是在购买商品后形成的满意程度,如果消费者在第一次的购买过程达到自己的满意则会加大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反之,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满意度降低,则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二次购买。  相似文献   

19.
栾明 《企业经济》2014,(3):115-118
吉林省作为新中国美术片的发祥地,曾经取得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性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吉林省的动漫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规模、产量还是产值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与我国动漫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动漫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寻找适合吉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在动漫题材上结合地域特色和时代需求;继续弘扬传统绘画精髓,树立良好的地区品牌形象;产业运作上向成功案例学习,遵循动漫产业发展特点。本研究旨在为吉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媛媛 《价值工程》2012,31(5):14-15
发展物流金融还可以促进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文根据我国物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核心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