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只要能够开发出特色,别人是很难拿走仿造的。宁波婚俗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独特的地域性,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对宁波婚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宁波婚俗文化资源开发设想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旅游吸引力分析及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旅游资源与开发系统中,并不只存在旅游吸引力,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作用力,在这些作用力中,有一些推动旅游的实现,另一些阻碍旅游的实现。根据对旅游吸引力和其他作用力的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最大可能旅游吸引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荆怀芳  刘明岩  孙洁 《价值工程》2012,31(33):113-114
文章采用威尔逊模型,分析重庆市13座历史文化名镇对我国其他省份客源地的旅游吸引力,将客源市场按照吸引力大小划分为两个等级,分析不同等级的客源地对重庆开发历史文化名镇的意义,并希望由此案例,给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以实现名镇旅游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带动名镇所在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宁波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宁波市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给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推动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佛教文化旅游产业在宁波建设文化大市中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宁波佛教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分析,探讨了其旅游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国外更多关注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与景观研究、文化与旅游市场研究、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化与旅游理论、方法研究、文化的变迁和旅游的发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从民族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协调、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等方面,对已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就今后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期待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中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要提高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应当保护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的完整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对历史资源利用应坚持主题性原则、独特性原则、保护性原则、统筹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区域旅游开发更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以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济》2013,(8):110-113
为发挥传统音乐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须合理利用传统音乐代表性项目进行旅游开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研商制订《传统音乐旅游开发管理办法》。在开发理念方面,应该明确宣示传统音乐旅游开发的保护型理念,强调传统音乐的旅游开发是对传统音乐资源的保护型开发、保护型利用、保护型旅游;在管理体制方面,应由文化主管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共同决策,授权公共性事业组织"传统音乐旅游开发中心"统一实施;在经营模式方面,立足权属明确,保留公益性经营模式,倡行企业化经营模式,探索上市公司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消费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作为非物质形态的一道人文景观,可以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营造和谐的旅游文化氛围。张家口地方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深度研究地方音乐文化的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旅游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地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影响着乡村旅游独特程度和吸引力大小。乡村旅游产品在其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乡村文化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结合乡村文化意象,开发具有更高审美层次、更具参与性、吸引力更大的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过后,宁波旅游市场面临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地区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务与旅游紧密融合、国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形势,造成当前宁波旅游市场需求出现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消费更注重多元化,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比较大,非价格竞争手段反应敏感,节庆活动的刺激作用明显。研究这些特征能为制定促进宁波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红勇  卢杰 《企业经济》2014,(4):143-146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呈现强大的吸引力,必将成为未来旅游业持久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向。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文化鲜明,有着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基础和前景。本文借助江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评价矩阵,对江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了江西发展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所在,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江西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活动和体育活动二者存在着主观条件相近、客观条件相同、活动内容兼容的关系,旅游是由人们前往既非永久性定居地亦非工作地旅行并在该处逗留所il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而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从事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在人们消费方式改变的背景下,旅游市场需求急剧膨胀、旅游主业规模庞大、体育产业兴起,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人文资源条件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定了基础,我国体育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热点。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景区在中国旅游业发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品位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中国旅游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的专题学术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的,其研究专题主要有:景物产生的时代及区域背景研究,景物形成、延续、发展、变化过程研究,景物主人及使用者研究,景物本身研究,景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及景物的其他相关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在旅游发展模式方面,应引入全新的体验旅游发展模式,以促进陕西旅游大发展。可采取的对策有: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吸引力;借鉴成功开发经验,改变开发观念;以政府为主导,加大社会各阶层投资;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实行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志民 《价值工程》2012,(27):293-295
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养生旅游的兴起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文章分析了镇江养生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开发原则,提出了以醋文化养生游、乡村体验养生游、园林保健养生游、中医药养生游和宗教文化养生游的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严春艳 《价值工程》2011,30(4):166-167
东源县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然而,东源县周边县市也有一些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且由于开发较早,在当地已形成较高的知名度。这些旅游地与东源县在空间上近邻,对东源县旅游发展造成巨大的挑战。文章从东源县和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分布出发,论证了东源县与周边县市同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特点以及东源县内部异类旅游资源之间的互补关系;认为东源县旅游发展还需从大区域的角度进行合作,做到:(1)加强区域联合,与周边县市建立旅游协作关系,(2)通过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区域性旅游产品,共同开拓旅游市场,(3)共同完善旅游交通。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和独具特色的品牌。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云南旅游发展战略的关键,文中就其保护性开发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我国商务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新云 《价值工程》2009,28(1):48-50
商务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利润发展空间。虽然商务旅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但其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却不容忽视。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商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营者高强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旅游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如何解决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世界性课题。文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商务旅游领域,试图探索出一种循环型商务旅游新模式,以期提高旅游资源的效率,减轻旅游资源负荷,促进商务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中国特色旅游概念。中国作为首屈一指的旅游大国,拥有全球最大旅游市场,具有"双循环"联动发展的重要优势,但是当前我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仍较为滞后,迫切需要明确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本文立足现有研究基础,明确了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并依据地理位置、旅游核心吸引力、旅游业态以及旅游市场等评价标准划分了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不同类型,以此为基础归纳了大陆型、离岛型、都市型和专项型四大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发展模式。最后,总结出提需求、扩供给、优服务和强管理等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