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已提到改革的议事日程。因此,要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相似文献   

2.
吴仅 《经济师》2005,(9):236-237
2004年1月,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以增加其资本数额,标志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已经正式登上我国金融舞台。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存在着不良资产过多,资本充足率过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障碍。因此,需要弥补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及解决资本金不足,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银行股东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解决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有论者认为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关键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要求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并积极推进上市。本文指出四大国有银行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支柱型大型企业 ,其优势就在于“国家信用”,放弃国有性质只会使国有银行丧失竞争力。现阶段应坚持其国有性质 ,同时也不宜急于进行股份制改革及上市。  相似文献   

4.
曾英姿 《经济师》2001,(12):131-132
我国要有条件地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 ,继续规范和发展新兴商业银行。不同的商业银行发行上市过程 ,有不同的侧重点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股份制银行 ,首先要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新兴商业银行要成为上市银行 ,核心是利用外部资本资源 ,提高层次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段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问题越来越引起市场各方广泛关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四家银行分别提出了股份制改造及上市的时间表,同时也在不良贷款率和人员等方面着手进行准备。鉴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巨大影响力,其改制上市的问题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国务院向中国银行、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国际金融论坛”上公布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具体操作将分六个步骤完成:通过推进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精简管理层次,根据效益原则和经营战略设置分支机构;完善业务创新机制,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明确业务范围,  相似文献   

7.
王春娟 《技术经济》2003,22(7):30-32
<正>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内在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成为真正的市场运行主体,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转换国有商业银行机制的前提。现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为全民所有,但是无论全体公民还是个人都不可能具备所有者的行为能力,也无法承担任何损失责任。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来行使所有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会娟 《经济问题》2003,(11):61-6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面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应从模式转换、机制创新和体制再造三方面努力进行商业化改革、商业化经营和股份制改造。  相似文献   

9.
2004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利用外汇注资450亿元,拉开了国有独资银行股改的序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整个中国银行业都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改革举措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时间表准备提速,但它们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而是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实力而上市。为此,将通过补足资本金、压降不良资产、大规模引入民间资本、探索混业经营、组织结构及业务管理流程再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创新的升级等8大配套举措来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上市是国际证券商场普遍的现象,而我国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银行上市一直受到限制。通过银行上市可以补充银行资本实力,建立商业银行制度,改善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并有助于银行业迎接加入WTO后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由于国有独资银行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前可选让跨区域的股份制银行上市,以扩充实力。  相似文献   

12.
王志良 《经济师》2004,(10):221-222
面对中国加入WTO后 5年内开放金融业的压力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产权清晰、结构合理、具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能够按照现代企业经营原则运作、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它们改革的目标。文章从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比率这两个方面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同时 ,通过与国内外银行的对比 ,指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目前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与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坤  杨元杰 《经济管理》2003,(19):11-15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已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其中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则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鉴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应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角度出发,科学借鉴国外公司治理的典型模式,通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健全公司治理组织体系、合理配置职责权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健全外部治理等措施,实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富有成效的改革,促进金融部门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承载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以及金融业改革重任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政府批准,于2004年8月26日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是中国金融业一次全新的改革创新,也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成为进一步改革的焦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即国有独资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银行股份制改革,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以提高银行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机会转变为真正企业性质的银行,并实现现代银行治理机制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商业银行的开放时间表已经开始运行,业界感到压力颇大。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不久前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有独资银行的问题不在于不良资产多,也不在于资本金少,而在于公司治理结构有问题。经过了两年多的讨论,目前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三步走” 的共识,即先按国有独资模式进行公司制改造,然后吸收其他股东进来变成股份制银行,再后才上市。这个共识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  相似文献   

17.
阮佳媚 《经济师》2014,(1):184-184
<正>农业银行的股改和上市是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收官之战,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国的银行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前,农业银行虽然在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表现比较好,但是面临着如何在客户需求日新月异、同业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下,加快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全面提升农行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如何在强化为"三农"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快城市业务战略转型,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等许多的新情况、新挑战。为此,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打造优秀的上市银行,实  相似文献   

18.
刘次邦  常鹏 《经济师》2005,(4):238-239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现实需要 ,深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试点 ,自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为深化理论、结合实践 ,继续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研究仍具意义。鉴于此 ,文章将以现实操作为立脚点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根本问题及其具体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就股权结构、国有资产退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等重要问题就现实股改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以期达到进一步深化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进入倒计时,国外大型银行集团纷纷涌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银行界,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核心地位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该如何面对?对此,2004年1月,国务院决定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注资450亿美元,并计划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5年到2007年实施整体上市。从长期来看上市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但从短期来说,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的各方面条件并不具备:无论是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机制还是上市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条件,都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  相似文献   

20.
王莹 《资本市场》2006,(3):94-95
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际,对目前已经上市的五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然后从对比中发掘出其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一个极具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