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庆民  卢鹏 《水利经济》2023,(6):12-19+110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基于SBM-ML指数测度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调节效应和门槛回归等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绿色发展效率,但中上游地区的提升效应要强于下游地区,起到了填平区域间绿色发展差距的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均负向调节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但两者发挥调节效应的作用区域有所差异;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正向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伴随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渗透,以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差距"为特征的一级数字鸿沟和以数字技术"使用差距"为特征的二级数字鸿沟,正在引发以数字化"收入差距"为主要特征的三级数字鸿沟。聚焦农村数字经济,本文利用Meta-analysis整合并构建了有关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跨国证据和大型数据集。系统集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同时加剧了收入差距;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具有差异化的收入和收入分配影响,其中,电子商务表现出最明显的增收效应以及对公平收入的负向作用;数字经济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较非农收入更为显著;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从数字经济发展中受益更多。数字经济在促进农民收入总体增长条件下强化了收入差距扩大,对致力于促进包容发展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利用2006—2021年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效应,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克服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2)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均能够减缓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且后者的调节效应更强。(3)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明显的自上而下逐级加码现象,且目标加码行为会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4)当目标约束程度为一般约束和硬约束,以及目标完成情况从未完成、正常完成到超额完成时,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显著且逐渐增强。研究结论:进一步淡化GDP增速在官员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尽量采用“留有余地”的软约束方式设定经济增长目标,重视环境规制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业碳汇作为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对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利用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使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法研究数字经济对林业碳汇增量的影响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林业碳汇增量产生正向影响,促进效应为0.85,异质性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大于东部和西部地区。(2)绿色金融在数字经济和林业碳汇增量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正向影响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显著提升林业碳汇增量。(3)环境规制对林业碳汇增量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抑制效应为2.64。(4)环境规制对绿色金融的中介效应及其后半段路径产生负向调节作用,抑制效应分别为2.99和2.23,环境规制对绿色金融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不产生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策启示:(1)促进数字技术普及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2)拓展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等金融商品,解决林业碳汇项目融资问题。(3)因地制宜实施适当的环境规制强度,提高环境规制效率。文章探讨数字经济和环境规制对林业碳汇增量的影响,为林业碳汇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数字金融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政策集成和导向作用,是降碳减排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变革现实,以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碳排放存在先增后减的倒“U”型影响,这一趋势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得以证实。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倒“U”型影响主要发生在外围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在非资源型城市表现为负向线性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凸显了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作为数字金融影响碳排放的关键途径。调节效应分析强调了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将削弱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倒“U”型影响,环境治理目标则强化两者的倒“U”型关系。地方政府应从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向、作用方向和配置方向着手,释放碳减排红利。  相似文献   

6.
民为国基,粮为民命。促进数字经济和农业融合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Tobit随机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显著提升粮食安全能力;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能力的影响存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门槛效应,以城镇化为门槛时,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和下游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城市群,数字经济对提高粮食安全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在其他地区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要把握科技变革的机遇,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合作。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0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三重差分方法与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批次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地区和第二批试点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影响更为显著。(3)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呈负向调节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负向影响最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次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最末。(4)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具有“由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促进具有技术嵌入和环境赋能作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提升和效益转化还有待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8.
依托信息通讯技术孕育而生的数字金融,在延伸金融行业服务边界、提高服务便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中新的有效路径。既有文献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成因的解释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地理位置等方面,本文尝试从自然资源依赖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自然资源依赖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三个维度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政府干预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助于缓解资源依赖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自然资源依赖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负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资源依赖型地区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红利更多配置在教育、科技领域,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后发优势,实现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态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门槛效应.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研发强度越大,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效应越明显;"一...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促进了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同时也对现适用的税收规则有所冲击。为适应新兴数字经济的发展,明确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具体分析数字经济对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02-2011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以LMDI分解法为着手点,从经济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排放等四个方面来探索新疆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并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的角度进行碳排放分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经济规模效应和产业排放系数效应对总碳排放效应主要是正向作用,而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主要起到负向阻碍作用;而从贡献度大小来看,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分别是最大的正向推动和负向阻碍效应;分行业新疆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工业一直是各效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贡献度都在70%以上,其余产业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文章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与东北与西部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之间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加速缩小“数字鸿沟”、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与监管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际税收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使税收产生的跨国外部效应已变得非常明显,由此产生的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国际税收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税收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税收关系中主权与协调这对主要矛盾。税收竞争是否真的有害,它的确定标准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 (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 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城市规模视角下数字经济规模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下,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扩大会显著减缓农民工相对贫困。一方面,借助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扩大能有效提升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发挥减贫效应;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在通过促进农民工非工资收入增长,发挥减贫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数字鸿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红利更有助于缓解大城市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和高数字素养农民工的相对贫困,并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数字鸿沟。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各地区应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就业创业“孵化器”作用,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还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互联网技能和数字经济素养。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文章以中国30个省域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使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数字经济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和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及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全国整体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正向作用,且对于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东西部地区。(2)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重要机制性因素,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对两者的影响间接改变其自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从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数据共享等方面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经验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面板数据,分别利用信息熵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网络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所识别的非对称空间网络权重,构建时空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网络溢出效应。结果 (1)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及珠三角地区,分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省份间差异明显。(2)省际之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联系,已超越地缘意义上的相近,呈现为复杂、多线程的空间网络结构,网络溢出效应较为明显。(3)基于空间关联网络,数字乡村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能显著提高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对相关联省份具有负向溢出效应。结论 各地应将数字乡村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适度有序推进自身的数字乡村发展进程;与此同时,重视数字乡村的协调发展,减少因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空间负外部性,根据各省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关联规律,制定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正向作用,并且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农民增收。(2)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来看,均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但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覆盖广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3)从作用渠道来看,地区经济增长能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3)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河西地区作用效果最强,陇南地区最弱。基于此,提出应加快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主要表现为产业成本的节约效应、产业效率的提升效应、农产品质量的变革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效应5个方面。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存在基础较薄弱、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数字化信息技术供给不足、人才资源短缺、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与障碍。当前要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培训、优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相似文献   

20.
“双碳”目标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索通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蕴藏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政策意蕴。本文从绿色创新视角切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作用效果如何,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如何强化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部署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绿色创新中介效应是数字普惠金融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3)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金融发展的稳步推进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4)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绿色创新是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东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