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州渤海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战略地位突出,但产业趋同、无序竞争是制约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处理与其他经济区域的“竞”、“合”关系,才能实现渤海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延安新区建设的定位决定着延安新区建设的成败,承载着延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延安新区建设需要预防发生“鬼城”、“卧城”等现象。为此,延安新区建设应进一步强化现代都市、产业支撑、城市软硬件建设等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西安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旅游产品单一老化、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急需形成新的产业要素聚集,适时开发建设的西咸新区为西安旅游产业扩散提供新空间。对西咸新区承接西安旅游产业扩散效应的条件和障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对大西安都市圈旅游产业整合集聚发展优势,以及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锡软件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已经基本成形,把软件外包服务作为无锡,尤其是无锡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突破口”,既有现实的基础条件,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服务外包是无锡及新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个“水到渠成”的经济现象.政府引导和前瞻性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土地所有权是土地产权的核心,土地财产权和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土地所有权主体,这正是导致中国土地财富极化和“大拆大建”的城市化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升级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对土地产权、财产权与土地发展权的相关概念的解析,最后阐明对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6.
《大陆桥视野》2006,(6):43-43
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其着力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棉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和化工”产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集团在这片土地上快速崛起。石河子开发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依托棉花优势,引进了江苏华芳集团50万锭棉纺织、浙汀雄峰集团55万锭和弘生集团1000台宽幅无梭织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和《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到2015年和2020年两个新区的建设发展目标,并对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作了明确部署和安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这是继兰州新区建设方案、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性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个西部地区的新区规划。这些方案勾画出西部新一轮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清晰地显示了新一轮西部  相似文献   

8.
《广东经济》2011,(11):58-5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扶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汪洋书记关于“争取保住‘龙头’、‘老大’的位置”、“进一步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的批示要求,省经信委积极开展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100强企业培育工作。通过组织企业自愿申报、地市推荐以及专家评审,9月27日,省经信委正式发布了2011年广东省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10...  相似文献   

9.
首先,按照新的功能定位,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先明确功能定位。我们雨花台区地处南京市南郊,区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要求,全区要抓住江苏省加快城市化进程、南京市“南延东进”的机遇,把雨花纳人都市发展区,以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基地和生态环境调节圈为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综合实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充满发展活力、与主城合理分工、相互呼应的新区。雨花台区“十五”明确提出。要逐步把  相似文献   

10.
张黎 《环境经济》2024,(1):69-72
<正>2012年8月20日,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历经11年多的“白手起家”,兰州新区从零开始创造了破茧蝶变的发展奇迹。产业新区、现代新城,兰州新区理应把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作为自身的鲜明标记。然而,新区并不“新”,其因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突出,日前被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作为典型案例通报。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和《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到2015年和2020年两个新区的建设发展目标,并对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作了明确部署和安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贵安新区直管的三个大蒜主要生产村庄:林卡、平阳、路寨为调查对象,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贵安新区紫皮大蒜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雄安新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地区融合发展的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对外宣布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和高水平协同发展.雄安新区与京津冀三地实现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雄安新区作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全国意义新区,与京津冀三地存在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关系为雄安新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地区融合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是统筹解决京津冀区域问题的主要突破口,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和京津冀区域差距过大问题.总的来看,雄安新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地区融合发展的优先突破领域主要包括:区域规划引导;产业转移协作;公共服务一体化;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推进等.雄安新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地区融合发展是在相互磨合、相互对接、相互协商中推进的.有些领域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协调推动;有些领域需要得到京津冀三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的;有些领域则需要省内城市之间相互支持,协同推动的.在国家层面,雄安新区与京、津及河北其他地区融合发展亟需中央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才能在较短时间实现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营口北海新区建设,要做大做强电机产业集群,高度集聚电机产业,促进园区内外企业的合作和结网;形成新区电机产业龙头,带动下游新兴产业发展;完善面向新兴产业服务体系,为电机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消费、公共服务业。以电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就能强劲推动营口北海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是建设发展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新区所在地大气环境不甚乐观、水环境不理想、生物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改善.新区规划建设必然会面临来自人口控制、产业规划布局、生态旅游发展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挑战.本文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并指出一系列发展问题,旨在研究雄安新区所在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学者关注雄安新区的建设,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智力服务.  相似文献   

16.
沈跃平 《经贸实践》2013,(12):38-39
近年来,嘉兴港区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做精、做强、做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环保型、科技型、集约型项目,发展水平和总量规模不断提升,集群效应日益明显,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2010年,港区被列为“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第四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回顾嘉兴港区发展历程,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循环的发展思路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文化产业是四川天府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立足战略高度,从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出发,着眼于政治、经济、社会效益,从企业、产业、市场、政府四个层面对天府新区的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战略进行探索,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渤海新区位于沧州东部、渤海之滨,地处"两环"开放一线地区,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土地等优势明显,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沿海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渤海新区下辖"一市三园",包括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化工产业园区,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海岸线130公里,总人口55万人.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中药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最具实力竞争国际医药市场的民族品牌。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国际市场。云南作为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资源富集区,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条件,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我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云药”产业,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是完全符合我省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思路的。本文密切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云南中药产业链中现存的典型问题,并根据目前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大做强“云药”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土地流转促进“第二次飞跃”的有效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现有的土地流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严重的私有化风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基础,亟须重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和农业改革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论”的战略思想和方针,积极防范和纠正土地改革中私有化的巨大风险,保障土地流转沿着社会主义农村集体化、集约化道路发展.基于近40年的农业发展成就以及对于“十三五”时期的展望,综合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享发展理念等时代新特征,可以得出邓小平提出的条件已经总体具备,新形势下必须促进而决不可无视“第二次飞跃”的战略方针.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次飞跃”的科学理论指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分”与“统”思想、“四条底线”思想、“贫困村集体经济较弱”思想等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土地流转促进“第二次飞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