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经济》2013,(12):3-3
自从有了市场经济,关于“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骨架,从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到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都承认市场是一只无形之手.政府是一只有形之手。它们互相博弈,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在欧洲工业革命肇始,亚当·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把政府角色比如为“守夜人”,反对政府指手画脚干涉市场活动,主张市场的事情市场来解决。这一理论为当时推翻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构筑了最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席卷整个世界,“市场失灵”,美国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和最大受害者。危机也宣示了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凯恩思的“政府干预主义”盛行。凯恩思主张加强政府之手的干预力度,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如同一片树叶的两面,共同支撑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不幸的是,实践证明,它们都不能规避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古典经济学派一贯强调资本市场经济制度实现真正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古典理论的基础假设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基本因素相差甚远,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普遍性的“市场失效”。因而资本主义政府也在进行制度修正。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对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资源的最优配置对提高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在当今全球面临资泥稀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把资源的最优配置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福利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经济担实看,资源配置日益恶化,资源的浪费、闲置严重,已越来越成为抑制经济效益提高和加剧效益恶化的重要符源、理论和实践都呼唤着资源的最优配置。一、资源配置的机理资源配置指的是对经济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获得最佳效…  相似文献   

4.
王克群 《广东经济》2013,(12):16-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凤仁  胡凤雒 《技术经济》2001,20(1):F003-F004
当前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对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 ,资源的最优配置对提高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在当今全球面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许多国家都把资源的最优配置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福利的重要途径 ;从我国经济现实看 ,资源配置日益恶化 ,资源的浪费、闲置严重 ,已越来越成为抑制经济效益提高和加剧效益恶化的重要根源。理论和实践都呼唤着资源的最优配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一、资源配置的涵义任何经济系统的运作归根到底是在不同产业、…  相似文献   

6.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政府和市场是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新中国三代领导核心对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从单纯的计划手段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科学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于资源配置方式的错误认识,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科学实践,使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了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政府干预经济的调控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狭义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市场难以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这时市场就失灵了。当市场失灵时,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这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调控边界。不过现代广义的市场失灵理论又在狭义市场失灵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问题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从而使得政府的调控边界突破了传统的市场失灵的领域而大大扩张。政府干预经济领域的扩张一方面说明政府…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对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资源的最优配置对提高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在当今全球面临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把资源的最优配置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福利的重要途径;从我国经济现实看,资源配置日益恶化,资源的浪费、闲置严重,已越来越成为抑制经济效益提高和加强效益恶化的重要根‘源。理论和实践都呼唤着资源的最优配置。那么,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什么是配置资源的基点?这正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一、资源配…  相似文献   

9.
批判新自由主义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必然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要做到对新自由主义釜底抽薪式地批判,就必须呈现、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相与实质;而要呈现、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相与实质,就必须对其理论基础、阶级立场、政治图谋和实践危害进行全方位解读.这既是当前批判新自由主义所要掌控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两个巩固”所要把握的实践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包括生产资源的配置和消费资源的配置)问题。在既定的制度下资源配置状况是经济主体行为的函数。正因为如此,资源配置过程就表现为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生产资源的配置过程和消费资源的配置过程虽然有相同之处,但它们毕竟由不同的行为主体实现,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行为过程。自从经济学的视角由制度分析转向运行分析以来,由企业行为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已经进入了人们研究的视野,但实现消费资源配置的个人需求行为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使微观经济运行理论缺少了另一个“轮子”。表现为“抢购风潮”的个人需求行为紊乱的现实,也要求我们不能再对需求行为问题漠然置之了。  相似文献   

11.
制度是利益关系的表达体系,利益构成制度内在的客观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既是一个理论构建的过程,需要人们从理论基础上进行准确把握;也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纠正谬误,坚持正确方向.新自由主义思潮是我国当前主要错误思潮中带有明显制度诉求的思潮,这种诉求表现在经济学教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重大政策方针出台前后的舆论等诸多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的嬗变与衍生,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解构人们制度认同的实践性力量.具体而言,包括以“经济人假设”为市场经济主体立论,以私有产权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妖魔化国企的方式动摇经济制度基石,以“市场万能论”阻碍政府宏观调控等等,应当对这种错误的理论与实践导向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2.
"剑桥资本争论"与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璐 《当代财经》2004,(8):12-19
目前居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由于完全排除了特定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框架,从而在与新剑桥学派发起的“剑桥资本争论”中不断以逻辑悖论形式公诸于众;相反,由新剑桥学派所要复兴的古典剩余经济传统才是真正能够联系到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利益关系角度看,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与理论宗旨是论证说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有效性、合理性与永恒性,所以其主线必然是致力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关系和谐与统一的说明。为此,主流经济学着力分析、论证私有制市场经济既可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又可以协调或兼容利益关系,并极力维护、崇尚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倡导市场万能或市场神话。如果从本质上看,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完全符合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精神,所以,它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经济学。从理论演进分析角度,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体制如何协调利益关系,并结合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原则与基本政策主张,得出西方经济理论在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市场经济的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范畴为视角,讨论作为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市场经济,在商品、货币和资本关系普遍存在的基础上建立资源配置(也就是时间配置)和利益分配机制,社会主义是一种有可能从空间与时间两个层面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是一种可以容纳现代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新的市场经济,因此也是比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更高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以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实践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来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市场从来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就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本文就政府调节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必要性及具体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此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对税收本质的重新思考——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理论争鸣,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间的内在联系已基本取得共识,实践中也早已确立构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改革目标,但在公共财政及其公共性内涵的理解上尚存分歧.囿于西方主流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视角,主流观点是从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效的角度来定位公共财政.但从制度视角来看,市场交易不是表面上的资源配置而是其背后的权利配置.排他性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与基础,而国家则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都表明.政府既可能有效地保护产权,也可能出于短期财政需要而随意侵犯产权,而只有产权通过立宪层面对政府权力施以硬性约束时才能予以有效克服.因此,基于产权与税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新型税收本质观有利于在制度层面明确我国公共财政的立宪实质.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理论的基础是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相对价格理论,即资源配置可以通过表示要素稀缺性和人们偏好的相对价格进行而达到最优,但在这个理论中,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有意义的总量以及总量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统计变量完全来自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即人们为了获取纯粹的价值符号——货币而进行的竞争或游戏,如马克思所表明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按比例分配劳动”或资源配置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这种特殊的方式就是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竞争。经济学所要研究和解释的主要现实问题并不是技术关系,而是这种特殊的经济制度下的竞争规则和运行规律,并通过修改竞争规则把人们之间残酷的竞争转化为游戏,从而实现人类的文明,新古典理论的技术分析根本不能用于解释这种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承担这种经济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现实的实践理性思维,使哲学成为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并使实践理性同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革命统一起来。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中一方面又批判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把实践理性同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成为向化批判转向的中介。批判理论实现了实践理性同化批判的契合,完成了传统革命观向人性解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迷信市场机制万能,认为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才是和谐社会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认为仅仅依靠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资源配置问题,唯有借助政府力量,才能矫正市场运行所产生的失衡,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云贤 《经济研究》2019,54(1):4-19
本文开宗明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本文不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斯密和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即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资源配置既要考虑"资源稀缺",也要考虑"资源生成",而且从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即政府在"资源生成"领域大有作为。本文将城市资源分为"可经营性资源"、"非经营性资源"和"准经营性资源"。其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把"准经营性资源"作为新的"资源生成",深圳政府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解决其投资载体和资金运营问题,成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示范。深圳政府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运行中担当城市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产业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和民生福祉的主要提供者,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绝佳样本。现代市场机制着眼点不仅仅在产业经济的提升发展上,而且在城市经济的资源配置、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上,它将引领着中国和世界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学理论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