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甘肃省开始了新一轮信用社产权及法人治理机制改革。目前,已形成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银行和合作制县级信用联社三种产权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然而,改革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产权结构失衡、股本金异化、股权与控制权相悖以及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文章建议要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信用社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2.
2005年,甘肃省开始了新一轮信用社产权及法人治理机制改革。目前,已形成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银行和合作制县级信用联社三种产权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然而,改革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产权结构失衡、股本金异化、股权与控制权相悖以及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文章建议要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信用社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法人治理不健全。实践证明,法人治理问题已威胁到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2000年朱镕基总理先后五次考察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情况,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风险责任的指示。本文就信用社如何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探索。一、明确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信用社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合作金融企业,应当按照现代企业制…  相似文献   

4.
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即将在全国展开。这次改革,主要是解决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从而构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改革后(下称农村金融机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企业组织形式,都要充分考虑我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注重相关的产权保护机制建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使产权改革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一年多来,尽管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按照“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目标衡量,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目标。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合作制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7.
魏健 《金融纵横》2004,(12):60-61
2003年8月,江苏省继2000年率先改革试点后再次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之一。这次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产权组织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相似文献   

8.
存在问题 (一)产权不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治理结构需要完善。目前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治理框架虽已建立,但在改革过程并未形成真正的产权治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改革方案的设计,省联社对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县联社进行组织人事管理和日常业务的指导,在实际上行使了对下级社的行政管理权力,是一种法人治理结构的异化,未能落实真正的产权治理。  相似文献   

9.
孙继信 《济南金融》2004,(12):61-61
建立产权对经营权的约束机制。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而建立产权对经营权的约束机制又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广泛吸纳各类经济成份入股、人大股的基础上.落实股权责任.“校正”出资人与经营的关系.解决“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使明晰产权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管理责任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改革开放近20年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的剖析认为,现行合作制体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不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运行。要改革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并在此前提下建立股份合作制下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金融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雷曜  王瑱 《中国金融》2012,(16):43-44
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是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合理的股权结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理顺县级法人机构与省联社的关系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落实了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二是产权关系进一步理顺,绝大多数多级法人改为统一法人;三是农村信用社内部基本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三会一层")。从股东角度看,当前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升资本质量的意愿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刘崇明 《中国金融》2001,(10):14-16
当前,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关键是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以充分发挥 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使之真正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桥梁,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瑞挺  曹斌 《甘肃金融》2011,(12):47-48
改革发展现状 定西市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系列要求,在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了法人治理机制的改革。这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用合作社曾一度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权主体缺位、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其效率低下。2003年国务院"改革试点方案"实施以来,农信社产权模式有,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应继续坚持明确产权主体、合理重置股权结构的指导思路,进一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改革模式,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应是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来支持"三农"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的冲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广文 《银行家》2005,(1):112-115
以明晰产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在经过了8个省市1年的试点以后,于2004年8月17日在除西藏和海南外的其余21个省市全面推开。在这次改革中,明晰产权的基本做法有二:(1)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可以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也可以继续完善合作制。(2)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在组织形式上,有条件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类机构或实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其他地区也可以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 由此可以预见,本轮改革完成以后,诸如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将较大程度地改变,并真正逐步实现农村信用社"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 但是,这次改革所设计的模式是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合理推进?尤其是在不同产权制度下,如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等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是转换机制与信用社现状之间的矛盾。国家制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也就是常说的“花钱买机制”,国家希望通过给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资金扶持以达到“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其目的就是通过改革,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勇 《中国外资》2008,(5):20-22
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并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对股金管理、名主建设、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内控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等的改革。这些改革虽取得过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农村信用社因产权、体制等长期的、深层次的原因造成法人治理结构呈现严重缺陷,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内部人控制、不力的委托代理关系,法人治理结构不对称、内外部治理弱化、认知程度不高等,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随着产权改革的进行,当前应趁热打铁,改革重点应放在加快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上。本文从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探讨入手,研究并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善治理结构的改革模式,旨在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有讨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融纵横》2004,(9):3-7
江苏省自2000年8月以来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探索,经过4年的改革与发展,江苏省建立起了新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组建了产权关系明晰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转换经营机制取得初步成效,经营实力明显增强,信贷支农力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