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梦不是偶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之间产生的.中国梦的生成体现出三个逻辑关系,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洞察和明晰这三个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坚定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逻辑乃是物化的生产关系的资本自身矛盾运动的规律。物化劳动是资本逻辑产生的根源,而资本权力通过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支配是资本逻辑的基础,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转化为两种力量,从而构成资本逻辑的两个方面:一是推动生产力系统不断扩张与发展的社会关系动力,二是由资本扩张悖论所产生的阻力,由此构成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逻辑具有资本的三大层次上的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资本逻辑的本质形态——物质生产层次的资本逻辑的物化形态;二是市场交换层次的资本逻辑的货币形态;三是资产证券化层次的资本逻辑的虚拟形态。  相似文献   

3.
经济逻辑从学科归属来讲,隶属于经济哲学研究,是经济学与逻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经济学认识论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以逻辑为主要研究工具,以经济活动中的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经济逻辑可以借鉴当代逻辑研究的成果,从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和辩证法三个路径来进行理论的梳理和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经济中,资本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突破了经济领域的界限,僭越到社会领域,使社会围绕着资本逻辑展开,资本带来了社会的物化,将社会困入"物"的牢笼,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的关系。面对资本逻辑所构建的"物化"社会,社会治理偏离了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步入"资本"设置的物化困局,产生了价值危机、组织危机、关系危机和合法性危机。20世纪以来,抵制资本的"社会反向运动"迫使国家重视社会治理的人本诉求。基于劳动力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和资本增殖对人的依赖,人本逻辑内含着对资本的否定,回归人本逻辑是破解社会治理"资本"困局的根本途径。当前,西方社会治理的问题在于如何权衡"国家-社会"的关系;而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管理格局则促使我们的改革过程着重于对社会"松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主性。在人本逻辑下,构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行动框架的重点在于:形成共识,建构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实现共治,建构合作治理的路径;共享成果,合理统筹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相似文献   

5.
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批判过于绝对,其实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其主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即资本逻辑统治的初期、一定的产业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观念即落后的技术与异化的消费观、一定的制度即对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生态成本内部化制度的欠缺有关.解决生态危机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彻底消灭资本逻辑,而应该利用资本逻辑本身去超越其反生态性,具体的方法是加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探讨和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消费观的培养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是资本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永无满足地追逐利润以实现自我增值的存在逻辑。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和作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悖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方面,人们看到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原则的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看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另一方面,人们还时时感到了现代社会的深刻危机:两极分化、霸权主义、恐怖袭击、环境污染、人性异化、精神缺失。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提出和确立,既是超越资本逻辑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资本逻辑转向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创新和最大亮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超越资本逻辑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经济逻辑是研究经济推理(或策略推理)及其有效性的学科,是研究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学研究过程之逻辑结构与方法的学科。经济逻辑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经济性、多主体性和策略性。就其多维的学科面向而言,它是语用逻辑,是行动逻辑,是价值逻辑,是知识创新的逻辑。它不同于传统的形式逻辑,也区别于现代形式逻辑;就其基本功能而言,它是能够适应知识创新、价值评估、价值创造、风险决策和经济学研究需要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价值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平台经济作为适应数字技术驱动变革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新经济业态,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平台经济与共同富裕互嵌于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使命、原则、制度等方面互存共生,彰显了发展平台经济与促进共同富裕之间的逻辑一致性。但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存在平台剥削、平台垄断、数字鸿沟、资源积聚等现实困境。下一步要构筑人民主体的平台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激励各主体融入平台经济发展、构建新时代的数据共同体,以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9.
"职业"一词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同时具备人文属性。这二者使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形成了重大区分,同时具有重大共性。这种区分和共性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逻辑,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理念进入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推动了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职业获得成为判定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尺,促使职业教育进一步围绕职业建构、优化体系;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成长的重大推动作用;职业与人的紧密关联,促使职业教育终将超越专业技术(艺),从人身心发展的角度去建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逻辑是研究经济学中的逻辑推理问题。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研究经济逻辑的新的视野,即以现代逻辑为基本分析工具研究经济推理的必然性问题。因此经济逻辑实则是现代逻辑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以逻辑学在哲学中应用而产生分析哲学为摹本,同理亦可在经济学中加以应用结合数理分析形成分析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围绕什么是经济逻辑学、为什么要单独提出经济逻辑学和怎样研究经济逻辑学这三个重点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入总结了26年来经济逻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将其研究历程分为迷茫、曙光、争鸣和热潮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每个阶段经济逻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概括分析了经济逻辑学研究的五个特点,并从五个方面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正名”逻辑,是我国古代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名”的理论,来规范思维和行动,以矫正“名实乖乱”社会现实的古典逻辑理论。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针对当前“名实淆乱”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经济逻辑的视角来对“正名”逻辑进行现实的解读,深入发掘本民族的逻辑思想,以捍卫社会理性,维护社会经济的公序良俗和公平、诚信。  相似文献   

13.
经济逻辑学是国内外理论界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热门课题。本文从对象、性质、学科特征方面阐述了经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构建了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框架,论述了该研究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提出了这一跨学科研究的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全面阐述了经济逻辑学及其研究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应当注意到中国古代逻辑对其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墨子“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在阐述“义利”论、生财论、商品交换论思想时的应用,探讨了作为墨子经济逻辑思想有机构成的“权”论、“效”论等逻辑方法,并尝试将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观点作对照,启发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权力符号是经济管理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文从经济逻辑学的角度,对权力符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解读,深入地剖析了权力符号的基本概念,探究了权力符号的经济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正确运用权力符号的思维方法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这种工具作用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到极致,以致经济学方法与逻辑方法密切程度有时难解难分,甚至是合二为一的。在经济学方法论史上,大多数的争论都集中在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孰优孰劣的问题上。随着科学哲学和现代逻辑的发展,经济学方法论中发生的证实与证伪、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等争论,都源自于演绎方法与非演绎方法各自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