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毕节试验区自1988年建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的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毕节人民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结果,是科学发展在毕节的生动实践。总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推动试验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岩溶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子、提供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毕节农民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作为石山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并没有解决其贫困问题.建立试验区以后,毕节人民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最低投入最大产出的原则,努力发展商品农业.本文通过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从新的角度研究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新模式,以期给其他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黄水源 《当代经济》2010,(12):84-86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毕节试验区,是政治家立足于政治思考,从政党的执政理念出发,为生态脆弱、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的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毕节试验区发展环境,找出区域本身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其外部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毕节试验区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试验区统筹开发扶贫与生态保护,不断深化和发展试验区新内涵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毕节退耕适宜性评价,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适宜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适宜性指标体系15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4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石漠化程度、水土流失量、人口密度和地质条件.AHP法结果基本符合毕节试验区实际,可以为解决退耕适宜性评价中分配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为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陈剑 《经济师》2008,(8):272-273
为解决资源与环境危机这一困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选择了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与具体化,是中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应有的题中之意,也是毕节试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毕节试验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结合毕节试验区实际,分析了毕节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济》2008,(7)
6月9日是国务院批准建立贵州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二十周年的日子,民进中央、国家林业局、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毕节联合举办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以总结二十年来试验区建设成功经验,研讨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探索石漠化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研究——兼论毕节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泽龙 《经济与管理》2010,24(12):89-91
多元化的世界演绎了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模式,中国岩溶贫困山区典型——毕节模式,是毕节试验区社会整体发展的轨道逻辑,是基于毕节区域社会的内生性特质建立并成功运行的,其对中国岩溶贫困山区尤其是西南贫困山区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及合理布局,对广东建立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全省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使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罗木生在《广东经济开发试验区建设稳步发展》一文中的论点。他认为,这是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工业的好形式,是使山区资源型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基地。  相似文献   

10.
毕节试验区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通过分析毕节试验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毕节试验区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到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需要,贵州西部人口压力大、贫困面广、生态恶化、资源富集喀斯特发育强烈区域将开展重化工业建设,打造毕水兴经济带。然而,脆弱喀斯特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要素禀赋对经济活动的弱质性影响,日渐制约区域经济朝纵深方向发展。在脆弱而复杂的生境里搞工业化建设须注重环境承载力,通过科学发展机制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共生互动,谋求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河北省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评价测度。并提出了提高城乡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宁南旱作农区是我国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严酷,农民生活十分贫穷。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面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草畜一体化生态经济农业将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农业必将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是我国重点发展区域,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京津冀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借助加权求和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系统测算2009—2018年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并通过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探讨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的相关性,揭示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异明显;绿色发展高效率区域的数量不断增加,并有向南延伸的趋势;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与发展效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张家口—北京—廊坊连片区域是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域,有望带动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长株潭地区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建议,使行政区划更好地适应长株潭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研究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讲,应该制定和适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的支持;从地方政府层面讲,也应制定和修改相应政策、规定,并强化行政管理,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企业层面讲,应加强制度管理,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做大做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7.
山东鲁南沿运区域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枣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枣庄为例,通过对沿运区域资源条件的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农业为理念,针对沿运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土地资源利用、优势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等农业发展对策,为山东鲁南沿运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权交易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波特假说”和新发展理念,探讨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将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起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累积动态效应,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DID检验,发现结论依然成立。(2)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政策促进效应显著,而中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则呈现不明显的抑制效应。(3)机制研究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促进共享发展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其中,共享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大,其次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而能源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较小。(4)分区域机制检验发现,东部地区共享发展的中介效应最大,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次之,能源结构的中介效应最小;中部地区中介效应最大为能源结构,其次为绿...  相似文献   

19.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龙 《财经科学》2005,(6):59-65
无论是发展的内涵,还是对发展的研究方法,都受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导。战后,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发展四个阶段,其演进的一条主线是将先前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忽略的因素逐步地纳入经济分析的框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分析中的规范性前提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使发展现更加彰显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现的演进说明,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美好生活的目标,发展的道德价值与效率原则共同构成了衡量发展质量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