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黄志军 《北方经贸》2011,(8):137+139-137,139
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寿险企业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监管技术、会计制度与精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我国寿险企业偿付能力监管必须完善财务报表制度,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建立稳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预警和评级制度等有效措施,为中国寿险业的经营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朱立芬 《商场现代化》2007,(18):360-361
<正>一、欧盟与美国对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欧美两个体系针对寿险与非寿险的不同风险因素,规定了不同的边际偿付能力要求。对寿险与非寿险规定不同的边际偿付能力要求原因是:寿险由于保单期限长,资产风险很大,责任准备金必须以预定的利率增值,而赔款波动较小。非寿险则往往因保单期限短,资产风险相对较小,边际偿付能力主要取决于赔付的波动。  相似文献   

3.
汪林文  汪志伟 《商业科技》2014,(31):275-275
保险监管机构十分关心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保险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为监管机构发现保险公司潜在财务状况变化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本文研究了欧盟偿付能力Ⅱ中市场风险对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的计算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国内某寿险公司市场风险偿付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微 《致富时代》2015,(1):52-53
目前,我国已正式启动寿险公司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对财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仍处于探索阶段。动态财务分析代表了保险偿付能力评估和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对对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引入动态财务分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唐磊 《中国物价》2023,(5):68-71+82
随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二期工程正式落地。二期规则对寿险公司的风险计量方法及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而对于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故本文在分析二期规则变化的基础上,运用马科维茨模型求解二期规则下寿险公司最优资产配置问题。结论表明:规则会在寿险公司资产配置方面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二期规则之下债券依然是寿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标的,而不动产则位居第二;银行存款具有较低的配置价值,而寿险公司配置银行存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流动性的充足和赔付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构建寿险企业偿付能力状况指标评价体系,对17家寿险公司的绩效进行因子分析,比较了中外寿险公司之间绩效的差距,揭示了目前中资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机问题。分析表明提高偿付能力应从提高资产质量、提足责任准备金、提高投资收益率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依托股东银行资金雄厚、销售网络强大的优势,银行控股寿险公司发展迅猛,保费收入排名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然而,其发展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总体业务价值量不高等问题。随着中国保监会推出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要求保险公司将资本与风险状况紧密挂钩,强化了偿付能力对公司经营的刚性约束。本文选取2014年~2016年七家银行控股寿险公司传统寿险、分红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的保费收入数据,分析其在"偿二代"监管体系下产品结构的变化。总体来看,保险公司产品结构正在向"保障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商》2004,(9):67-67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和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大寿险公司近日曝出惊人消息:由于偿付能力不足,被中国保监会下发监管意见书;而新华人寿由于连续5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已被暂停开设新的分支机构。这可以说是对我国寿险业的当头棒喝。记者就此事向三家公司进行核实时,三家公司都只说公司的经营状况“正常”。  相似文献   

9.
唐涛  杨明 《华商》2008,(10):36-37
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提出关于寿险行业偿付能力的概念,分析影响行业偿付能力的因素。在分析我国寿险行业偿付能力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寿险行业偿付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叶朝晖 《商业研究》2001,(5):115-117
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不仅抑制了中国寿险业的快速扩张 ,而且暴露了高利率寿险产品带来的偿付能力危机 ,投资型险种的推出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偿付能力不足对中国寿险业的压力。中国寿险业要借助产品创新实现向现代寿险业的转型 ,还有赖于外部的税收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和寿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长寿风险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也给寿险公司造成了巨大压力。文章结合现实情况,深度剖析了长寿风险对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从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我国寿险公司应对长寿风险的相关对策建议,以便于寿险公司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是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把握我国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脉搏。  相似文献   

13.
考察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偿付能力,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已将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工作的重点,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本文对2005—2006年24家样本公司偿付能力进行估算,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份方法处理数据,进而建立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作为保险监管的重要内容已被世界的保险业所重视,它对于一个保险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各不同地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存在很多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Solvency Ⅱ体系正是致力于在欧盟范围内统一确定一个类似巴塞尔协议——银行偿付能力监管的总体标准。同时Solvency Ⅱ引入了一些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嵌入到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中去。本文分析了新颁布的Solvency Ⅱ草案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并和我国现有偿付能力管理体制做了相应比较,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尉敏 《现代商业》2014,(23):189-190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邮人寿业务的不对称发展或者粗放经营的分析,讨论中小寿险公司如何在实现保费规模扩张的同时,强化偿付能力约束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中国寿险公司经营的实际出发,证实了偿付能力风险的存在。针对导致寿险偿付风险出现的若干原因,着重分析了五个直接诱发因素,结合保险法规和保险经营的实际,阐述了笔者的看法,以期能引起保险业的关注,为中国寿险业的经营与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青枝 《商业时代》2005,(21):81-82
近年来,由于业务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赔付率的上升,我国非寿险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寿险增长速度。如何提高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改变现有的困境,成为非寿险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当前形势,积极发展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针对目前我国市场上现有的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缺陷和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加强监管、政策扶持等方面更好地促进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鹏 《商场现代化》2006,(17):297-298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以及保险费率的市场化,非寿险精算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我国要实现非寿险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非寿险精算制度、提高非寿险精算教育水平、建立非寿险数据库、加强非寿险精算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寿险公司承担着人身风险事故发生后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其经营状况不仅关系自身利益,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影响。本文从加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对寿险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从单项和综合项目两大方面体系建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20.
部委政策     
《光彩》2021,(2):7-7
保险公司须披露企业偿付能力1月26日,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规定》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向消费者说明企业偿付能力。对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程度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如责令增加资本金、责令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责令调整业务结构、限制增设分支机构等。若采取措施后偿付能力未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的,监管部门依法采取接管、申请破产等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