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静 《新疆金融》2005,(3):17-18
管理信贷征信业是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的~项新的职能,随着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征信业的发展与群众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信用活动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作为征信管理部门,如何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征信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能,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中心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国务院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促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能。几年来,人民银行对如何加强信贷征信管理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主要依托的信贷征信管理平台,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对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有关规定,明确了管理征信业,指出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健全的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涉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是国务院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支持和促进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含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工作开展,人民银行科技部门以规划先  相似文献   

5.
<正>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征信条例》)开始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征信业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征信业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对于规范征信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由于我国征信管理法制建设才刚刚起步,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快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为实现社会各类信息,(包括经济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及社会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我国从全社会层面研究政策制度,加快各领域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尤其是在金融信用信息领域,2016年6月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人民银行双牵头的联合会议确定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人民银行配合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继续发布了《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机构监管指引》等相关制度文件.本文将对我国当前银行业征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征信标准化工作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征信数据元及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5项征信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征信业制定发布的第一批标准,是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经过全区各级人民银行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内蒙古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经为11.5万户企业和985万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当前,全区各级人民银行应当巩固征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抓住征信法律法规即将完善的时机,更好地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潘功胜 《征信》2014,32(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发达的征信市场,让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起主导作用.政府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政务信用信息的公开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公开,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息的应用,实现联合惩戒和推动完善信用法制体系等方面.市场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发展中国征信业市场、积极利用新技术条件发展新业态征信、推动征信机构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加强征信业监管等方面.在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民营征信机构及其他专业个人征信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个人征信业是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迫切要求,应积极推动和规范,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构建我国信贷征信体系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宏 《南方金融》2004,(5):12-14
信贷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贷征信体系的建立对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定”方案中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职能,信贷征信体系的构建成了当前人民银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当前我国建立信贷征信体系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03年9月,人民银行"三定"方案赋予人民银行"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的职责,将"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列为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征信工作开展情况如何,近日,笔者对征信工作进行了审计调查,分析研究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邵伏军 《征信》2011,(1):1-4
征信工作非常重要.征信工作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尤其在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大有可为,应作为人民银行分支行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征信工作的重点是:力促<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征信管理,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征信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征信一词的含义是将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评价、使用的过程,以满足社会主体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征信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必须加快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我国征信业发展的现状我国征信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参与  相似文献   

15.
周涛  梅颜 《济南金融》2004,(5):61-62
人民银行作为管理社会信贷征信业的部门,在社会征信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年内完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人民银行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为加强全社会的信用征信管理做好了铺垫。当前要促进社会征信业的发展,首要的切人点应该是统一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通过信用评级的统一来达到整个社会信用评级的统一管理。而由人民银行来统一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自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以来,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构架的全国性法律,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基本是在法律真空中运行,在征信实践中案件频发,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征信主体的涉诉风险越来越高,征信法制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出台<信贷征信管理条例>立法框架提出建设性意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南金融》2011,(8):72-73
征信体系建设在防范金融信用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切实履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在征信系统建设、行业信用建设、征信管理、征信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下一步,将继续牢固建立和长期坚持"政府主导、人行助推、各方联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统筹性、规划性和引导力、推动力,不断促进区域信用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8.
自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以来,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构架的全国性法律,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基本是在法律真空中运行,在征信实践中案件频发,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征信主体的涉诉风险越来越高,征信法制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征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出台《信贷征信管理条例》立法框架提出建设性意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征信管理是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新的职能,但基层人行在开展工作中遇到了诸如法制建设、机构设置、系统缺陷等一系列问题,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当加快法制建设,从制度上去完善规范,以促进我国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民银行征信队伍聚焦忠诚的政治本色、专业的能力要求、务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人民银行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定位。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战略决策,准确把握征信业发展规律,践行"征信为民"理念,始终坚持征信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升我国征信业的人民性。征信体系已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社会诚信长效机制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